关于被互联网消费
被消费的消费品一般都经历着三个阶段:种草、拔草、收割。
有同学说,“90后”不是商品,怎么能被消费呢!坑姐只能说,这位同学政治经济学学的真好。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90后既不能用于交换,也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不是商品了。考试重点啊(敲黑板!)
那你觉得网红是商品吗?不是,理由同上。那你为啥对网红店趋之若鹜呢?
所以啊,“90后”之于商业,类似于“网红XX”之于消费。环顾你周围,创业的、投资的、做营销的、写公众号的(没错,比如坑姐),哪个不打着9000岁的噱头,哪个做之前不研究一下90后的行为偏好(坑弟:有!广场舞APP)。这就好像你开甜品店、蛋糕店、奶茶店、餐饮店,总要研究一下ladyX、B师傅、X茶的运营模型和营销理念吧。
种草—“消费者”有所认知,并产生强烈“消费”欲望
此时,身边70、80后小哥哥小姐姐们经常感慨“90后就是不一样啊”“果然是90后啊”
然后衍生以下场景,
老板:“小坑,你看一下37克这篇研究90后的数据对不对?”
坑姐拿过来一看,这TM不是在逗我?哪个70、80后不符合给我站出来?!
老板:“小坑,那你再看一下这篇TI橘子的报告有没有共鸣?”
该篇报告罗列了衣、食、住、行、职业、兴趣等方方面面,数据详实,分析专业,标题大概是:“自私”的90后更有主张。坑姐认认真真研读了两遍,学习如何一本正经写报告,然后回复老板:“嗯。自私中了”
(声明:数据不具有真实性,坑姐凭印象编造)
拔草—消费完毕,往往由于期待过高而产生失望
“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二次元,就好像不是所有看灌篮高手的读者都会打篮球一样。”
当王者荣耀、中国有嘻哈、“巨星”毛不易,网红主播都成了日常谈资时,90后渐渐地失去了神秘感。并且,大家习以为常的同时,总还是觉得90后初出茅庐,缺乏经验。
某次,老板开心对客户说:“王总,小坑可是我们团队的90后啊!”
原本出于好意的夸赞,却让原本坑姐和客户平等的关系变成了——客户教我怎么做人做事。
收割— 遭人遗忘,打入冷宫。
“保温杯”、“90后脱发”都成热搜了,你心里还没点儿*数吗!
关于消费互联网
简单来看,90后的成长史便是中国互联网的迭代史。那些有意无意抓住了90后high点的企业,如今都已是“独角兽”。一个被举烂的例子,互联网第一股腾讯,90后或许没资格说自己是QQ的第一波用户,但我想他们应该
- 是QQ秀的热捧者,2002年推出,90后12岁,正值情窦初开的阶段,同学们对一套20元QQ秀的羡慕指数可不比如今prada、miumiu低;
- 是QQ空间的推动者,2004年推出,90后叛逆期,“非主流文学”的的沃土;
- 是微信的主力军。关于微信的成功,有很多产品经理的文章可学习。可对于90后的坑姐而言,当时一戳即中的点很简单——可以和喜欢的人互道晚安。2011年流量很贵、WIFI很少见,你很懒、你很宅,但是你愿意在多费些时间、流量,在被子蒙住头的晚上,悄声道晚安。
微信也许不是专为90后开发的,但微信成功接盘QQ所流失的90后用户。在微信2011年推出前,QQ面临着三大威胁:
-人人网,最早叫校内网,以最像FACEBOOK著称,实名注册、半熟人社交,对于当时80%人脉关系集中在学校的90后们而言,真是迷之吸引力。别忘了,你们现在说“我有他微信”,当年可说的是“我有他校内”啊!后来人去网站空,为啥!还不是因为除了婊贝们的自拍照和学霸们的求职干货,根本没有吸引像坑姐这种没颜值、不是学生会干部、GPA不高的透明小白的内容啊!(要断气了!)
- 微博,2010年凭靠明星信息流异军突起,2012年左右,姚晨的第一个标签是微博粉丝量第一(2000W+),然后才是出轨,再然后才是武林外传。据说微博当时就是要立一个大家想不到的典型。
- 飞信,中国移动的“霸王”软件,班级、社团的各项活动通知都使用飞信的免费群发,多少同学被迫换了移动的号,坑姐自此没见过比这还“霸王”的。后来飞信怎么没落的,坑姐觉得其实导火线是IPHONE,当年联通和IPHONE的合约机导致很多懵懂的新生一入学就是联通号,丝毫不给飞信机会,学长学姐更是无力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