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文章刷爆朋友圈。
近日“30岁年薪20万算不算很失败?”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仅仅三年,摩拜创始人80后美女胡玮玮便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从年薪不到十万的小记者,一跃成为身价几十亿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她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奇迹。而与她有着相仿年龄的三十多岁的你,却领着年薪20万的薪水,不免有些心酸。
更多的人只是将财富与成功紧紧的绑在一起,但成功的标准又岂财富这一唯一标准所能衡量?
人民日报:“财富标准”框定不住“成功”。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练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
韩寒:它已经不光光是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财富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指标,倘若仅以财富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人生太过狭隘,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举个例子,一个在二三线城市拥有房产的人远不如在相似地段,有相同面积的北上广深拥有房产的人财富多。难道这就能说明在二三线城市居住的人就没有北上广深的人成功?
完全是谬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不能以别人的称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音乐神童莫扎特,一生留下无数古典旷世名作。6岁便在美泉宫镜厅成名,才华横溢,天赋异禀,却在35岁猝死,一生也没能躲过贫穷潦倒的命运。
同样被誉为神童的“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6岁便能作文,9岁作《指瑕》十卷纠错,更著有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却因渡海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6岁。
莫扎特跟王勃是成功的,但也是不成功的。仅以生命的宽度来衡量,他们的人生是辉煌的。但较之生命的长度,却是悲惨命运的不幸之人。若仅以财富来衡量,莫扎特的一生无疑是失败的。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对价值1500块的回形针,价值87000的毛线球感到难以置信。但限制想象的并非贫穷,而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
很小的时候,我们的长辈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念书,以后才能挣大钱。
等到上学了,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念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出息。
一生只朝钱看齐。现有的教育模式只是培养领导需要的好员工,而并非培养员工需要的好领导。
而最终的结果是:除了读书,我们什么也不会。
我们脑子里所冒出的零星的创造力总是被无情的掐灭。最后被训练成步调统一,思想一致的温顺的小羔羊。
举个例子,在你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你的亲戚长辈以及身边的朋友又是如何规劝你的。
读医吧,好找工作。
读会计吧,热门专业。
读师范吧,当教师比较稳定。
甚至连你自己也这样觉得。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没有独立的意识,抛却自己的爱好,这种被牵引的命运才是不成功的根源。
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填报志愿那会,身边的朋友也是这么劝我的。
而自己也信以为真,虽然并没有念上述三个专业,却选择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机械设计。
说实话,自己当初也是为了好找工作才选的这个专业。但四年下来,却对其仍旧没有半分兴趣。
自己无疑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火坑。
记得大四实习期间,我跟几个同学被安排到车间历练。这段经历简直糟糕透顶。
漫天飞扬的尘土让自己呼吸稍显 吃力。冰凉的机器以及冷漠的脸更是压抑得自己根本说不出话来。
自己像个傻子似的站着一动不动,看着工人们重复着单调简单却又枯燥乏味的工作。
自己也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
但未来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很多人说,你的大学白读了。
毕业后自己并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虽然工资并不高,也没攒下什么钱,但却很享受现有的生活方式。
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年轻人,就应该有着年轻人的洒脱与不羁。
财富虽然成不了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幸福可以。
如果你因用之不竭的财富而感到幸福,这是成功。
如果你每月挣个三千五千,却也觉得满足,感到幸福,这也是一种成功。
如果你身无分文,却喜欢流浪,并且感到幸福,这还是成功。
尽管如此,财富也经常占据幸福的极大比重。
不以现有财富来衡量,路才会越走越宽。
每天上上班,看看电视,睡睡觉,你的财富永远积累不到你想要的高度。而而你想要的财富也并非望洋兴叹,自怨自艾,临渊羡鱼所能得到。
没有方向的努力,没有目的的学习很难有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很多人说教你学习努力的都是毒鸡汤。
能改变,干嘛做一只等死的咸鱼。
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训练自己思维意识,明确自己行动目标,付出自己全身心的努力,及时的反思总结,把剩下的,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