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娇系列的第三部《春娇救志明》里,当志明以一种非正式的状态首次向春娇表达想跟她结婚生子的意愿时,却像个背不出书的小学生一样低声嗫嚅着,就仿佛大声求婚的话他整个人就会原地爆炸一样,惹得春娇大发雷霆。婚姻对于男人来说,真的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吗?渡边淳一在《男人这东西》曾说过,男人一生的追求在于不同的性爱,一旦答应结婚,就是给出了从此以后只跟这一个女人做爱的承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婚姻的问题就出在男人身上。但,聪明的你一定觉察到有什么问题?对了,上面犯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盲人摸象”的错误。在现实中,很多男人都大胆的向心爱的女人求婚,很多男人在婚后也只有妻子一个性伴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婚姻没有问题。
但现代社会中的婚姻问题确实越来越多了,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预期和结果的落差越来越大。人们期望从婚姻中收获的太多,但自己又不愿意牺牲太多,当最终的结果不能让自己满意时,就会寻求从其他方式得到满足。
由于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不断追求马斯洛所说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在没有自由恋爱的年代,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经济上的保障和繁衍下一代。组成一个家庭,让男人和女人都专心对这个家庭负责任,这有利于后代的生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希望只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有房有车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是很自然的期待。到这一代中国人,有了个体的自由,开始追求爱情,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于是婚姻承担了保障爱情长久的期望。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得家人的尊重,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愿望。我们希望婚姻不但不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阻碍,最好还能帮助我们自我实现。当然现代人也很注重婚姻中的性爱满足感。马斯洛需求层次,从低到高有五层,生理上、安全上、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导致人们几乎期待婚姻能满足或者帮助满足所有的五层的需求。
婚姻真的能承担这些吗?显然不能。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能够让婚姻承载一些基本的经济上、安全上的需求。事实上就这一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法律和道德体系下都不一样。比如,德国很多底层的单亲妈妈都选择不结婚,因为单身妈妈会拿到政府更多的补贴,甚至比男人工作赚回来还多。一位朋友的朋友,说他的择偶观:要么家里条件殷实,可以让他少奋斗十年八载,要么女方自身条件不错,两个人可以一起奋斗,不至于让他一个人苦哈哈地拼,至于感情什么的,合得来就行了(我个人不是这种想法)。如果他真能做到如自己所说的,并找到一个和他秉持同样观念的人,也会幸福的。将来有一天他老婆爱上了别人,他也别抱怨对方的忠诚。听过一位名人说,自己的父亲当年是因为报恩才娶了他的母亲,虽然是因为承诺而不是因为爱而结婚,但他们也还算幸福。在我们父辈的年代有多少人是为了追求爱情才在结婚的,婚姻却比我们这辈人维持的长久(我个人不认为这就是好事)。
在我看来,婚姻本身只是一种宣示,向众人宣示你已经准备好和这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的承担和面对应当你们两个承担的责任。当然每个人都会对婚姻都会有更多的期待,但要合理不能过分,并知道实现这种期待是需要你付出代价的。两人在婚前就对婚姻的期待开诚布公,并达成一致。清楚自己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需要付出什么,哪些需求的满足是要靠自己解决的。我认为,从个人处得到满足感高、对婚姻中得到满足感的依赖低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婚姻的幸福。这时,宽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中的东西。
如果婚姻只能满足你一个需求,你会选择什么?
白头到老?找一个兴趣相投的人?结婚生子、家庭和睦?给你事业带来帮助?经济上的保障?感情上的安全感?还有很多很多选择。你可能会实现其中很多期望,你也必须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真的能做到吗?当然,我好多朋友都做到了。
最后,借用某公众号文章中的一段话: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