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魏延,大家伙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个面目狰狞,拿着大刀,脑后长反骨的。不过呢,你们有可能是无双三国玩多了。真正的魏延面目只不过和张飞一样粗狂了一点。魏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他武,能扛关羽七八十回合;他谋,有遗恨千古的子午谷奇谋。这么一个将才,完全不在姜维之下,为什么一直被排斥呢?
魏延字文长,是荆州义阳人,原为刘表手下的一名牙门偏将,后来在刘表葬礼后见到刘备。也是对刘备早有耳闻,况且刘表已经死了,旧主已故,只有另寻明主。所以当天夜里,魏延就来刘备客栈里,想要投奔。刘备对于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将军也是赞叹有加。称其为有樊哙之风。总之就是非常器重他。刘备识人和曹操很像,都是“一见钟情”。
不过就当刘备要答应的时候,诸葛亮进来了,正好从后面看到了魏延的不同之处:脑后反骨。但其实,反骨这个东西,其实很多人都有,大家可以摸一摸自己脑袋后面,你就会发现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其实魏延也只是那块骨头太突出。诸葛亮师从水镜,三国时期第一位风水师和相师,所以诸葛亮兼职也是一名相师,看相的。他觉得魏延脑后骨太突出,面相不好,有点冲,会造反(后来确实造反了,比如在和黄忠一起跟着一个不入流的军阀里,造反帮刘备拿城。在蜀汉他肯定没有造反过)。听了诸葛亮的话,刘备也是将信将疑,但还是先劝退了魏延。
离开后的魏延也暗暗记下了诸葛亮,要不然后面魏延总不听他的话,经常独自行动。刘表死后,蔡夫人扶持小儿子刘宗,并且主张投降曹操。那魏延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明主,怎么可能再去曹操那里。于是,魏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造反之旅。他带领本部人马造反,象征性的对刘宗进行了打击,然后就跑去找黄忠了。
不过呢,跑到黄忠那会,正好是刘备被击败于新野,进行江陵撤退的时候。魏延本来想立马去救刘备。但幸好黄忠给他拉住了,叫他不要犯傻。的确,我是不太相信魏延有能力让曹操不放冷箭并且杀一个七进七出。那没办法了,魏延只好安安静静的呆着并一直注意着刘备的情报。
由于古代通讯的不便加上魏延的通讯兵一般,所以下一次听到刘备的消息已经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开始入驻公安,收复南郡江陵。魏延一听,哎呀,刘备来了,好啊,我马上来。不过这一次却有没有去。又有人阻止他,不过这次是他自己。为什么呢?因为魏延突然想到,如果再独自去,肯定又会被诸葛亮撵回来。于是,魏延就想到了一个方案:造反!这时候魏延是和黄忠在长沙太守韩玄手下做大将。魏延手掌一般的军队,正好刘备缺地盘,为了投其所好,于是魏延就着手策划了这场造反。
到了七月份,刘备就开始进攻韩玄,准备收复荆州。于是魏延就开始造反,一举拿下长沙。这次诸葛亮没话说了,因为再拒绝不仅会断了以后求贤之路,说不定还真会反目成仇。于是刘备就一连收下两名大将,一是黄忠二是魏延。
建安十九年(214年),被围一年的雒城终于被攻克,扫清了入驻益州的最后一到障碍。随后刘备自领益州牧,开始了对功臣们封赏。武将们最大的封赏就是四个将军:前后左右(后期还有一个大将军就是了,可惜那时候没有)。魏延这个人特别傲,而且好功名。所以即使他长得那么粗狂,但交际这事他会是懂的。于是在这段期间,他就干了这么几件事:交好了当时文官老二,法正。不过也在这个时候交恶了杨仪。
法正这个人和魏延确实有共同特点,一是同样特别傲,魏延是心高气傲,法正是傲气凌人。二是都和诸葛亮搞不来,都不爱听诸葛亮的话。法正觉得他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所以有一种文人特有的傲气。至于杨仪,蜀国大后期的丞相,诸葛亮的徒弟。杨仪为什么那么仇视魏延,可能一是受诸葛亮的影响,另一个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缘分影响(每一个文官或多或少都会对武将有点不喜,毕竟是文人。只不过这不是杨仪仇视魏延的原因。你想想蜀汉那么多武将,杨仪干嘛仇视一个蜀汉武将里排行老六的大将)。
可惜了,那四个将衘是早就内定了的。因为关羽张飞,这两个跟了刘备一辈子,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还是兄弟,所以两个名额就这样占了。然后左将军就是马超马孟起,给马超是为了感谢西凉铁骑的援助,二是为了收好马孟起这颗人心。右将军给黄忠,是为了笼络荆州军的人心并且向外界彰显:一个降将都能在蜀国混到四大将,还不过来。所以,对于超级忠心的赵云,就没必要给了,对于资历比黄忠老但影响力没黄忠大的魏延,也没必要给了(在刘备心中,自从刘表葬礼上的那一次,魏延已经是他的人了)。于是魏延只是和赵云一样被封为四征而已(四征指:征东,征南,征北征西)。
不过没事,攻下益州的第二年,就是建安二十年,魏延一生中最风光的日子来了:汉中,来了。
当然,攻陷汉中是刘备带大家一起的事。也许是刘备觉得对魏延亏欠一点,于是就任命其为汉中太守,并且加封镇远将军,北拒曹操。(原本是要给张飞的,但是以张飞嗜酒而拒。我猜估计是想起来当初丢徐州就是因为张飞喝酒捅出的篓子吧。汉中太重要了。)别以为这样就完了,公元222年,关羽水淹七军后败走麦城,被吕蒙擒杀。刘备于是举全蜀国之力号称八十万大军(加上民夫,工人以及运输补给队,可以达到这项数值,但参战人数却不过二十万),进攻荆州,想要一举灭了东吴。蜀吴两国闹翻了,你以为曹操不会坐收渔翁之利啊。所以,就在刘备进攻东吴时,曹操也命军南下,进攻汉中。
不管怎么说,反正魏延是守住了。然后这时候,蜀国已经换主了。刘禅继位,诸葛亮管理朝政。历经了五年的修养,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之路。治理汉中多年的魏延不仅对他的对手非常了解,并且熟悉汉中及其界外天水,子午谷等地形,而且也知晓那些守将的一些品行。于是,才有了子午谷奇谋的这样的绝世谋略。试问有哪一个武将,一个如魏延一样五大三粗的武将能想出这样子的奇谋?子午谷奇谋应该是最早的闪电战的原型吧,魏延就有点像古德里安这样子的。如果魏延出身于近代,那肯定是个非常棒的装甲将。
子午谷奇谋,魏延的想法是这样的:诸葛亮带领蜀国十万远征军从天水进行正面佯攻并且声势浩大,吸引生性多疑的司马懿(感觉曹魏争权的人都多疑)多抽调兵马防守诸葛亮。而魏延自己,带领本部人马五千轻骑,从子午谷
轻装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兵临长安。而且魏延也断定守卫长安的夏侯琳,不仅是一个无能之辈,而且还胆小。如果他杀到城下夏侯琳必定投降。
但诸葛亮拒绝了。理由如下:一,不信任魏延。脑后有反骨,就是不信你。二,诸葛亮生性谨慎,不冒进。他觉得如果攻下长安他也不一定守的住。万一司马懿迅速回撤,会导致魏延及其部下战死长安,并且会导致子午谷的暴露以至于司马懿可以轻兵急进,突袭汉中。
(这里我就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了,如果诸葛亮同意魏延的看法,那他可以这样,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做疑兵之计,同时进行军耕,让司马懿认为诸葛亮要进行长时期的拉锯战,吸引司马懿从个个方面多调一些兵,并调集军备粮草,学习诸葛亮进行军耕。然后此时,诸葛亮将抽调出来的兵力通过子午谷,魏延本部就趁此时机进攻长安,逼夏侯琳投降。而另一只部队还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发动突袭,袭击司马懿军队的后营,而诸葛亮再从正面发起猛攻。而这样司马懿正值调动兵力聚集粮草之间,必然阵营大乱,首尾无法兼顾。而魏延又攻破了长安,远在天水的司马懿的魏军必然军心涣散,此刻是司马懿,必败。若司马懿出逃之后,刚才兵分两路的军队便派上了用场,即这只分出来的军队埋伏在司马懿逃亡的必经之路之上,给司马懿最最致命的最后一击。于是诸葛亮便可以领军与魏延胜利会师。但是,倘若司马懿毫无耐性,派兵调查是否有能够偷袭诸葛亮后方的小径时,那么诸葛亮亦可以将计就计,在子午谷埋伏兵士,让司马懿有去无回。不过在这一系列的战略中,最最关键的便是两个环节,不在于粮草物资,而是兵力以及长安。此战略对兵力要求比较庞大,至少需要诸葛亮有十五万的真正的参战士兵,因为需要迅速的吞并魏国中枢核心,所以按照上文推断刘备伐吴的兵力来讲,此次战役,诸葛亮必须备齐至少总数达到三十万的庞大军队。并且,当魏延进攻长安时,唯一要确保的是魏延能够在一天之内便拿下,不然,魏延非常有可能被周边多城集结起来的预备兵剿杀。所以,真正实行子午谷奇谋,我觉得,难度很大。不得不说,魏延最初自己的想法,真的是非常的大胆,也非常的孤注一掷。)
于是这场改变蜀国命运的奇谋,并没有发生。
唉,可怜的魏延,为什么他一直被排斥,不被信任呢?诸葛亮的行为给出了答案:第一,脑后有反骨。唉,长反骨不是你的错,只不过被相师发现了人家会记你一辈子。其实长相这个,说实话,基本很多大能者,如关羽张飞还不是一面如红枣,一个面如雷公。一个比较突出的反骨,真的没什么。
二,魏延经常造反。跟着刘表,造反;跟着一个不入流的诸侯,造反;最后跟着韩玄,造反。虽然魏延进入蜀国之后无比忠诚,但诸葛亮还是担心他造反。
最后,就是跟文官们混不来。因为太傲气,政治上差点一塌糊涂,经常被排挤导致信任他的只有他的士兵。
所以,魏延,这么一个对蜀汉忠诚,但却没人愿意相信,最后还是被逼造反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一个初中生的看法。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与观点,代表个人,欢迎各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