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个人,你一定会想到“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他率领的“岳家军”让金人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就是宋朝伟大的民族英雄、天下公认的爱国之士——岳飞。
岳飞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他小时候不善言辞,但是非常喜欢看冰书。后来他又学习武艺,技术高强,有着一县无敌的称号。后来金军侵犯中原,岳飞参军。岳飞首次参军,就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打了胜仗。可好景不长,岳飞的父亲病故,他只得选择回家守孝。三年守孝过后,岳飞继续投奔战场。而宋国也是变得越来越弱,金军灭掉辽国之后,继续南下进攻宋朝。而宋朝满朝都是文臣,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家,害怕至极,匆忙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
而岳飞此时在家乡,和母亲与妻儿在一起。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到底是陪伴家人还是保家卫国成了艰难的选择。而岳飞的母亲深明大义,不愿拖累岳飞,于是在岳飞的背上刻上4个字“尽忠报国”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岳飞安顿好母亲和妻儿后,忍痛离别,并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再次投身抗金前线。
虽然岳飞拥有出色的军事才略,可地位太低,离中央太远。1127年,金军包围开封城,开封失守,被金军破开了大门。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抓走,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但是刚好赵构不在京城,躲过了这份劫难。于是他便称帝,建立南宋。可赵构虽然当上了皇帝,胆小懦弱的本性却一点儿也没有改变。他为了自己的皇权和小命,不惜放弃中原的大片土地,拼命向南逃去。岳飞见此情景,当然不情愿,并不顾官职卑微,直接上书,请求皇帝亲率六军征讨金军。然而宋高宗并没有理会。他对于岳飞的回复是你还不够格和我说话了。而岳飞也因此被逐出军营。
但岳飞就算被逐出也不愿放弃。他通过熟人的介绍,投奔了张所。在张所那里,岳飞仍然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干。可张所后来被投降派贬谪。于是岳飞还是来到了宗泽这里。宗泽非常赏识岳飞,也有一颗报国的心。只是他一直没有等到朝廷北伐的命令,死前还连说了三句过河。岳飞也只能孤军奋战,四处剿匪,收留流民,逐渐组建起岳家军。
宋高宗也终于意识到了现实,他命令岳飞为统帅,率领军队北伐。岳飞的攻击很有成效,击退了金军。宋高宗也很高兴,答应岳飞将别的军队也赐给岳飞。岳飞自然是很高兴,可后来孙高聪反悔了,岳飞一怒之下辞官。这也激发了君臣的矛盾。后来宋高宗让岳飞撤兵,宦官李若虚为了大义私自修改圣旨,告诉岳飞,皇上同意北伐。岳飞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北上直击开封。就在快要攻击开封之时,金军那边终于发生改变。主和派占据上风,主动向南宋提出求和。而宋高宗胆小懦弱的本性也终于暴露了出来,直接答应了求和。他又连续下了12道金牌,要求岳飞回京。岳飞悲痛不已,说出10年之力毁于一旦。
班师后的岳飞,被污蔑谋反,打入了大牢,以莫须有的罪名。岳飞的工装上只有8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于是,岳飞就这样结束了悲壮的一生。
历代王朝其实都一样,武将都没有好下场,当时宋朝本就得位不正,所以一直防着武将。当时的情势错综复杂,作为南宋皇帝的赵构为保住皇位,也开始重用岳飞,而不想岳飞到了后期愈发勇猛,慢慢的已经手握全国大部分的兵力,威望太高,兵力又强大,而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又弱,赵构自然没有安全感。这就是民族英雄岳飞悲壮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奋勇抗金,却无奈遇昏庸朝政,懦夫把权,奸臣当道。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悲壮的一幕。这位南宋抗金名将,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处死于风波亭,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的陨落,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权力现实碰撞后的必然结局。他的死亡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上一个永恒的伤口。"尽忠报国"四字刺于其背,也刻于其心。面对金兵南侵、山河破碎的局面,他毅然选择抵抗而非妥协。"还我河山"的呐喊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信念。在朱仙镇大捷后,岳飞本可乘胜追击,却因十二道金牌被迫班师,发出"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悲叹,这种对理想的执着令人动容。他的气节不仅体现在对外敌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内的清廉自守——"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宣言,在腐败的南宋官场中犹如清流。岳飞之死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理想与权力的永恒冲突。他的死亡不是偶然的,而是专制权力对不利力量的本能排斥。在绝对权力面前,连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也难逃厄运。这种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一再重演,成为辉之不去的文化创伤。然而,岳飞的精神却因此得到升华——他的死亡成就了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的气节。这是中华民族的无限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