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吃晚饭,我吃完后走开了,和和和爸爸还在继续吃。突然听见和和在大哭,并且一直喊着”妈妈,妈妈“,爸爸不停地问和和怎么回事,但是显然,他没有成功。
我走过去,看见爸爸坐在平时我做的凳子上, 而和和不停地指着爸爸,喊着”妈妈,妈妈“在大哭,当时就明白了。于是跟爸爸说,“你坐我凳子了。“于是爸爸一脸懵逼站了起来,和和果然不哭了。
但是爸爸不信邪,对和和说:”这个是妈妈的凳子对吗?给爸爸坐一会好吗?“于是爸爸又坐下了。和和显然不乐意,又指着爸爸喊着”妈妈,妈妈“,并且开始大哭。爸爸没办法只有做到自己的凳子上去。和和这才安心地继续吃饭。
这钟现象,蒙台梭利将其称为「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分为「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
世界以不变的秩序和程序存在着。比如大自然的事事物物,也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存在着。比如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有秩序,就像我们的人体,我们有五脏六腑,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将其打乱,又是什么现象呢?这些系统独立工作又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联结、彼此牵制和支持。
人的生命体尚且以秩序化的结构存在着,那么人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和精神活动又何不彰显着秩序和结构呢?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
有心理学家说,”只有经验才是人的老师。“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幼儿刚出生,他们的经验都是成人强加的,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言。因此,他们出现的这种敏感性都是出于自身的心理和本能。这些敏感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将会形成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是大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识的经验。
如果秩序是大自然的规定,那么环境的秩序就一定是配合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秩序,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所以「外在秩序」就是指环境的秩序。
如果儿童的内在是秩序的,那就一定需要外在秩序的配合,结果就造就了秩序的人和秩序的环境,这个秩序的人又会创造一个秩序的社会。一旦孩子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就会形成自我,内在就会和谐。一个孩子在秩序的环境中长大,会形成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契约意识等。这样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
但是如果孩子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思维、感觉、情绪和心理将会变得混乱,孩子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所以他就会没来由的发脾气,比如爸爸坐了妈妈的凳子,和和会发火一样。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易察觉是我们自己破坏了外在秩序的环境,而阻碍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孩子焦虑、发脾气等状态。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内心混乱,内在秩序与宇宙人生的秩序不协调的状态中时,长大后,他们就会出现卑微、讨好、投机、暴力等社会品质,甚至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躁狂等症状将会出现。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他的「秩序敏感性」呢?
1. 接纳孩子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偏执,比如没来由的发脾气,哭闹等。有时候我们大人很难察觉是不是因为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因此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清他们的想法,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说鞋子摆放位置,吃饭位置等,那就由着他,陪着他把混乱的秩序捋顺,他也会平息自己的小情绪。
2. 建立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
环境中的秩序表现在规则中。孩子内在秩序没法改变,并且需要通过外在环境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有序的外在环境。建立一个规则,当然这个规则的建立,不仅是给孩子的,更多的是给父母的。
比如说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但是我们自己呢?看手机,玩电脑完全没有节制。所以我们建立的规则只是给孩子的,并不是一个家的规则,所以谈不上是一个有序的环境,而是将其变成了一场权力斗争。我们只是给孩子建立了规则,所以我们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制定的规则。这样,秩序就变成了权力,孩子才不愿意遵守。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给这个家制定的规则,每天每个人都只能看半小时电视或者电脑。孩子心里就会明白,这就是规则,并不是爸爸妈妈强加给我的。孩子就会构建一个独立平等,文明品质等品行。
所以,秩序必须人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