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行有不得,所以求索。上下求索,左右求索,反正都是求索。
儒家教育是这样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叫做反求诸己?就是向内求,说白了,就是反思自己,把原因归咎于自己。
但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是环境的人,是环境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仅仅是反思自己,就跳不出环境的束缚。就好比,一个人,拔不起两座山,然后他反思自己是力量不够,于是他努力锻炼,强大体魄。但最后的结果呢,他依然拔不起两座山。因为,大自然塑造的个人,没有超自然的力量,所以这样的反思没有用。
王阳明创造了心学,确实有利于挣脱对儒家思想的束缚,但依然摆脱不了向内求的本性。王阳明说,向内求就可以成为圣人。如果只是从理论上看,好像是可以的。但一千年来,历史证明了,向内求还是不够的。
在当今世界,有一些国家,建立了批判教育,从而在各方面突飞猛进,而成为发达国家。
曾经有人说,百家讲坛就跟喝红酒一样,刚开始没感觉,慢慢喝慢慢品,后劲越来越大。
百家讲坛盛行的时候,还在读书,也有看过,但看不懂。或者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之前,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当下是网络时代,难免会有人重提一些经典片段,看了确实觉得有点意思。正如有人说,百家讲坛,也是一个启民智的场合。
有人说,那个年代,是求索的年代,而当下,是压制的时代。或许这样说是夸张了的。
但应该说,向内求是儒学,是奴学,而向外求是科学,是进步之学。当然,这是两个路径,有没有可能殊途同归呢?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并没有。所以呢,要向外求。
向内求,可能压抑,可能疑神疑鬼,可能苦闷戚戚。而向外求,常常坦坦荡荡,也能够人我对比,从而自知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