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有些道友把“礼”和“让”归为一谈,认为礼的本质就是让,某特作此一文,试言道理之精微,愿有丝毫补益于诸公。
仁义礼智,仁、智主于内心状态,义、礼主于外在行为,而义礼智皆离不得仁。就礼而言,礼者,天理之节文,节谓等差,文谓文采。天地造化莫不依类各赋其性,遂致万物千差万别,而个个皆有其能,无有遗者。圣人体天地之德立礼,盖不忍人堕入禽兽一流,使人皆知其职分。让确实和礼有关联,但说礼的本质是让,就把礼的内涵说含糊、浅薄了。为何有“当仁不让于师”之论?遇到老师,应该要让,但如仁德在我,那我自然是做事的第一人选,此时不必让,若让了,便是胶柱鼓瑟,便是不智。“泰伯三以天下让”,泰伯体恤父亲,知道姬昌有德,为了父亲和百姓,让出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让根于恻隐。上文说了,义礼智皆离不得仁,“让”和仁、礼都有莫大关联,言礼,曰节文而已矣,让自在其中。
而且,对于两个描述道德的词语,简单的把它们对等或说一个是另一个的核心,都是见的不至。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除了“道”独立中间,其余衍生的都互傍互存,所谓“德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