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简友写作时所选的材料比较独特,立意也不错,但文章质量还是一般,得不到读者较高的评价。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是忽略了构思这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写故事性的文章,有的简友常常是记流水账式的把一件事不分重点地从头到尾一一写来,使文章显得平淡无味。
其实,写作就如说话,写故事就如讲故事。讲故事的高手往往会在讲述的过程中卖一些“关子”, 这在写作中就叫设置悬念。文章有悬念就能引起阅读兴趣。同时,讲故事的高手有时还会尽量避开正面叙说,而选择从侧面入手,从而展现出一个更大的空间。
如古代诗歌名篇《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外貌,而是写周围见到她的人们的反应,少年怎么样,老年怎么样,行者耕者怎么样,甚至是“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为什么还能至今不衰,得到读者的青睐呢?
因为诗歌的作者非常聪明,他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如唐代就以胖为美,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千方百计要减肥;我国西南部分民族认为皮肤黝黑才是健康美,而汉族却以白皙为美;有的人喜欢素净,有的人喜欢妖娆……所以,作者如果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是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喜爱的;他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来表现见到罗敷的各种人的不同反应,这样,读者就可以知道:罗敷是众人的女神!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去具体想象罗敷会是怎样的美貌。
可见,侧面表现虽然着墨不多,表现的内容却能显得深厚充实,更能触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感情的共鸣。
让我们再以一篇小小说佳作为例来进一步说说。
祭献马蹄莲的人
元悟
自从那个谁也叫不出名字、平时又很少出屋的单身老太太病故,四单元12号就空无一人了。只有清明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崔亮才回来住上一两天,为的是给妈妈扫墓。
连续三年了,每当清明给妈妈扫墓时,崔亮发现妈妈的墓碑前总有一束洁白的马蹄莲。崔亮很感动。他问遍了楼里的邻居和数得过来的几家亲戚,也没有找到祭献马蹄莲的人。
是谁对妈妈如此一往情深?崔亮想来想去,想不出来。他知道,妈妈生前那几年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几乎不与外界往来。
去年,崔亮在妈妈放杂物的柜子里找到一本发黄的通讯录,查到了几位妈妈老同学的电话。崔亮眼前一亮,他料定其中一定有祭奠妈妈的人。他决定晚回单位一天,挨家拜访。结果,整整跑了一天,他失望了。通讯录上的几个人,不是重病缠身,就是住进养老院。那么,祭献马蹄莲的人究竟是谁呢?
崔亮终于想到了一个人。妈妈刚退休时,经常有个文质彬彬、两鬓斑白的男人到家里来看望妈妈,被崔亮碰到过两次。肯定是他!今年清明,崔亮特意提前三天赶回家,就是为了在墓地等到他,当面向他致谢。崔亮已经在墓地蹲守两天了,祭献马蹄莲的人没有出现。
第三天,当崔亮再次来到墓地时,老远就看到有个人正蹲在妈妈的墓碑旁。那洁白的马蹄莲终于出现了!崔亮急匆匆跑过去,可是,他突然收住脚步愣住了。眼前,不是他认定的那个男人,祭献马蹄莲的人竟然是个年轻清秀的女孩。莫非,她是那男人的女儿?
“你好。亡者是我母亲。我谢谢你来祭奠我的母亲,并请转达我对你父亲的深深谢意。”崔亮拘谨地说着,还向女孩鞠了个躬。
女孩眨着眼睛:“你把我说糊涂了。我是社区医院的护士,你母亲生病期间,我每天都到你家里给老人家打针。”
“啊,是这样……”崔亮显然是被感动了。
女孩继续说:“我最后一次去打针时,门怎么也叫不开了。我料定不好,就报告了居委会和派出所,果然……”女孩哽咽了。
沉默。崔亮泪流满面。三年来,他一直为没能见妈妈最后一面而痛悔不已。他抹了抹泪水:“谢谢你每年都来祭奠我母亲。”
女孩摆摆手:“我不过是受人之托。”
“是谁委托你的?”
“你的母亲。”
崔亮诧异地张大了嘴巴:“什么,我母亲?”
“是的。你母亲曾经告诉我她早就买好了墓地,她老人家还交给我一个两千元的存折,嘱咐我在她离开人世后,每年清明给她买一束马蹄莲放到她墓前,跟她说说话……她说,她尝够了孤独寂寞的滋味,她实在是怕……”女孩抽噎了。
崔亮猛地扑到母亲墓前,双膝跪地,泣不成声地嘶喊:“妈——”
(选自2007年5月13日《北京晚报》)
读完这篇作品,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落下心酸的眼泪。
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是表现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和无奈的寂寞孤独。如果按一般的构思从正面表现,就会把作品中隐在背后的妈妈作为主要人物来写,具体地写她怎样孤独寂寞,怎样思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团聚;又怎样病倒,怎样跟打针的护士聊自己的儿子,说儿子工作忙,有出息,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回来等等等等,极尽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甚至是愈细致入微愈好。最后,才写妈妈嘱托护士在自己离开人世后于清明节祭献马蹄莲。如果是这样写,当然也可能感人,但艺术效果就差多了,绝对比不上现在这样写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篇幅肯定要大得多,起码得五六千字了。
为什么效果会截然不同?关键在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在于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方法。
作品中的妈妈没有正面出现,她是个隐在背后的人物,只存在于儿子的思念中和护士的讲述里。但是,她的形象却又是那么鲜明突出,似乎就站在每个读者的面前,对读者诉说着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她的无奈。
作品开头就说这个平时很少出屋的单身老太太病故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每年清明回来扫墓,然而每次他都会发现妈妈的墓前有一束马蹄莲,却找不到祭献的人。在这里,作品就设置了一个悬念:祭献马蹄莲的人是谁?儿子有没有找到他?他为什么要祭献马蹄莲?
接下来,作品写儿子对祭献马蹄莲的神秘人的猜测和寻找。
找到妈妈的通讯录,以为祭献马蹄莲的人是妈妈的朋友;但是,寻找的结果却都不是。这里情节有了一次波折。
记起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男人来看望过妈妈,悬念进一步加强:妈妈以前有着怎样的感情生活?这个人是妈妈以前的情人还是朋友?但是,随着墓地里年轻清秀的女孩子出现,情节又出现了波澜。
儿子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猜测,莫非,她是那男人的女儿?于是,他上前道谢。然而女孩的述说却大大出乎人们(包含儿子自己)的意料,她只是为老人打针的社区护士。这里情节有了第二次波折。
当儿子再次感谢护士每年来祭奠的善举时,情节第三次出现波折:护士是受老人自己的托付来祭奠的。老人嘱咐她“每年清明给她买一束马蹄莲,放到她墓前,跟她说说话……她说,她尝够了孤独和寂寞的滋味,她实在是怕……”作品到这儿达到高潮,再次出现波折和意外,不仅是女孩抽噎了,儿子更是泣不成声地嘶喊“妈——”,连读者也都被深深地震撼,深深地感染了。
同时,读者还不能不陷入深深的思考:妈妈为什么委托护士每年祭献马蹄莲而不嘱咐自己的儿子?是儿子不孝吗?从作品看来,儿子每年回来扫墓,又用尽心思寻找祭献马蹄莲的人,他应该是个“孝子”。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使作品有了咀嚼的余地了。读者尽可以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进行“补充”,这也就为作品展开更大的空间了。
构思是如此重要!
所以,我们平时写作要养成一个精心构思的习惯,要反复琢磨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怎么样?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平时想得多,练得多,写作也就能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