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与“雨”没有特别的情感,可能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及时雨,能润泽万物促使庄稼成长,自然欢喜。对于狂风暴雨让庄稼颗粒无收,我也痛心疾首,深恶痛绝。所以对于“雨”的文字也是如此,“天街小雨润如酥”我自然喜欢,对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心凄然。小学课文《桂花雨》,我前后应该讲过三遍,越教越发现这篇文章的美妙。今天听徐国荣老师讲《桂花雨》我不由自主想起我教《桂花雨》的那次研讨。
去年八九月份,我们和几位朋友经常小聚,聚在一起就是研究语文教学教法。《桂花雨》是五上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研讨时朋友问我,教《桂花雨》这篇文章你是抓“香”这个字眼还是抓“浸”?我思考了一下,我记得当时我说抓“浸”,因为“浸”的不仅仅是桂花的香,更是作者一生“浸”在思念故乡的情感里无法
今天听徐国荣老师的《桂花雨》,他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学习任务:梳理往事,品味情感。接着给学生搭建支架,梳理事情:识“桂花香”———摇“桂花雨”———吃“桂花食”———忆“摇花乐”。在分享交流中关注难点“识“桂花香”,引导学生发现段落之间的关系。再梳理中品读全文藏在“香”中的情感线。赏桂花香时“醉”,摇桂花雨时“乐”,吃桂花食时“甜”,忆揺花乐时愁。在分析时将两个“浸”句联系起来,体会丰富的情感内涵,接着表演体会揺花乐。再聚焦母亲的那些事,欣赏母亲感叹这个细节的表达功效。母亲往事脉络:守护桂花时盼———抢收桂花时“喜”———分享桂花时“悦”———思念桂花时“愁”。最后设计写写今天我们童年的(事物)生活,写出喜欢、赞美和陶醉。
徐老师课上得非常精彩,尤其在调动学生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我边听课边思考,如果我再讲《桂花雨》我会怎么讲?我可能会抓的是“香”贯穿全文,然后再梳理往事时感受不同的体验感消失的忧愁与往事甜蜜的交融。
越学习越清晰。真好!每一节课都是那么精彩,都值得回味,每一节课都让我像牛反刍一样,想着自己如果上这类的课,怎么设计。
今天上午薛法根老师讲座结束后和大家交流,他说:为学习而教,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设计自己的课。薛法根老师的指导和我内心的想法正好暗合。
时间飞逝,未来执教时间有限,我更加倍感珍惜。提升自己,让教育生涯的价值更高。
人生就是这样的,有着事就像一场场的“雨”一样,而教育这场“雨”可能就像琦君心里的“桂花雨”一样,一场“雨”淋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