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民族,一手捧花的谦卑,一手握刀的蛮横”。我想这大概是我对鲁丝·本尼迪克特这本《菊与刀》最初印象。当时我并没有见识过这本书,而唯一记着这句话,是历史老师深情并茂的缘故——他当时正向高二的我们介绍这本书。
一、那年•书成
《菊与刀》出版于1946年,这个年份相当特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一年,这一年,对于美国这样的战胜国面临的极大考验正是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位于西欧,“左邻右舍”都对自己虎视眈眈。而就其历史渊源来说,这个民族没有太复杂的民族文化,没有过多复杂的民族性格,而且对这个一战时的战败国,西欧列国有着丰富的处置经验。位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就更加不在话下了。难办的反倒是位于太平洋上的日本。鲁丝·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时,日本并未投降,美国政府急需分析日本是否会投降,在其投降之后,作为战胜国方的美国又应当如何处置这个战败国?
日本的民族相当单一,大和民族,阿依努族,琉球族,其中大和民族占据绝对的优势。他们构成整个日本的权力中心,掌握日本的核心文化,操持日本的支柱经济。甚至对于不少外国人而言,只知道有大和民族,而并不知道其他两个民族的情况十分普遍。而日本这样的民族结构,好处就是可以使得整个民族思维方式较统一,方便上层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日本与中国类似,有着相对悠久的文明史,与中国毗邻让它在自身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及文明保持这样的态度——学习、择取、抛弃或革新,最后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对引进的中国文化的重塑,是一个外来文明本土化的过程。尽管如此,学者们至今还是可以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不少古代中国的影子。正因为如此,日本这个国家相对于德国、意大利才极具特殊性,它可算是一个四肢弱小,头脑却极其硕大,发达的国家。这是相对于日本的国土而言,这个岛国身上承担着相当厚重、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思维。而且因为它孤零零的独处于太平洋上,对于西欧、苏联以及美国而言,它是太平洋上陌生而可怕的幽灵。
在同日军的交战中,美国士兵亲眼见证了日本士兵诸多引咎自裁的血淋淋场面,美国当局完全有可能相信,如果处置不当,这个民族将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或者引来更大的世界性灾难。所以对日本民族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作者始终保有的立场。然而,鲁丝·本尼迪克特又不是完全将它当做一项枯燥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而是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挖掘日本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生命信仰等问题。在精密、严谨的逻辑分析之外,她不时引用日本文化中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和真实事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细微的事例,让整本书具有可读性,至少对于厌恶枯燥的政治文章的人来说,这让他有了继续欣赏此书的勇气。
二、圆形•结构
任务、战争中的日本人,性格分析,投降后的日本人,尽管全书分为十三章,但我认为以上四个部分足以概括出《菊与刀》完整的结构体系。而第三部分——性格分析,充分展现了本尼迪克特人类学家出色的工作能力。在性格分析的前提下,她有宏观的视角,又具有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她将整个大和民族时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日本人人格中的共性;时而又将其割散为不同的部分,譬如她将日本天皇放置于整个阶层的最顶端,天皇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具有含糊性。天皇既是大和民族中的一员,事实上又像是游离于这个民族之外的一个单独存在。应该说天皇就像一个死物一样,拥有比耶稣还要强大的统筹一个民族的能力,对日本人的定论性的分析既不能完全加诸到天皇身上,又绝对不能撇开天皇的因素。“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重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再比如日本的尊卑关系,上层长辈与下层晚辈之间似乎永远处于一种类似于等级制度般不平等的循环圈,似乎完全被分割开来。但是对于日本人而言,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共同构建日本民族的伦理体系。
任务部分,本尼迪克特重在说明编撰此书的原因、目的,以期达到的效果等等。可以说,第一章相当于为本书写的序言,只为交代写作的相关信息。在中国文学中,序并不能当做正文 ,如此一来位于第二章的战争中的日本人就应当是全书的开篇了。战争中的日本人和投降后的日本人,一个位于篇首,一个端居篇末,以战争为开始,战争结束为终结,就像一个完满的圆形。这个圆中心包裹的正是最为核心的东西——对日本民族的分析。这样的结构出自一本政治学,人类学专著,不可谓不神奇。
三、矛盾•日本人
“菊”,日本皇室家徽;“刀”,武家文化象征。正如开篇那句话——“大和民族,一手捧花的谦卑,一手握刀的蛮横”。“菊花”与“刀”,这两样日本精神的代表物,在日本人眼中犹如西方人手中的圣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书籍和火炬。“轰炸式不可能摧毁本土上的日本人的士气,‘因为他们对此早就有了思想准备’”。拥有这两者的日本民族是有备无患的,他们在生存过程中需要不时权衡和考虑得失。资源的短缺,国土面积的狭小,人口众多,却不得不每天面临各种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对于这个受死神诅咒和威胁的民族而言,任何灾难都不能使他们畏惧,哪怕是死。相反对日本人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未曾料到”,所以他们需要以刀来守护,有时也难免神经过敏。
菊花也是必须的,是这个民族想要展现给世人的精神气质,日本人的好面子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世界奢侈品第一销量王国。至今仍有不少人不能理解这个民族对奢侈品的疯狂追求处于怎样的目的,直至如今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我们才稍稍对自己这位邻居的怪异心理有了理解。当然,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目的更为纯粹,仅仅追求面子上的好看,日本则从刚开始的面子化妆上升到关注产品质量以及奢侈品本身品牌文化,是更具有艺术鉴赏性的一种精神消费。与当代中国相比,日本民族更加重视精神的包装,由此在精神控制下的各种行为有时显得怪异,在他们看来却极其合情合理。
此外,日本民族的矛盾性体现在其国民对体制的矛盾态度中。他们反抗当前体制而又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维护和支持该体制。在中国也有反抗体制的现象,不过中国人对体制的态度则是完全消解该体制的外在形式及机构,再“换汤不换药”地重建该体制,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正证明着这点。与日本的矛盾态度相比,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种在不改变体制的基础上的改造形式的幻想。这种幻想的最终结果是使专制体制根深蒂固。无论这个社会是资本主义,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体制,都无法根除中国人对此方式的幻想,所以这种专制的思想总是在每一轮执政者身上表现得相当彻底。日本则完全不是如此,“农民起义领袖已侵犯等级制的严峻法令……农民起义者已经破坏了必须忠贞这一基本法律,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正确,他们都要被判处死刑。人们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是他们的英雄,人们聚集刑场,起义领袖被投入油锅、被砍头或被钉上木架,农民群众目睹行刑也绝不暴动。这是法令,是秩序。他们可以在事后建祠,奉之为殉难烈士,但是对于处刑,他们却认为这是他赖以生存的等级制法令的核心,必须接受。”日本人维护体制的精神和他们的反抗精神一样顽固,然而这两者是绝对矛盾的。
四、今天的“书”
不知怎的,看着《菊与刀》,我不停地将书中的日本人与今日的日本人相互对应。我很难去想象今天的日本人如果还是继续维系着鲁丝·本尼迪克特那个年代所见所察的精神,那这个民族该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你可以想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必须恪守严格的家族等级?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尤其是父亲具有绝对的威信,几乎操控着每个家庭成员命运,直到他死去,子女或者他的妻子才能稍微得享自由。这绝对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今的日本,尽管在家庭成员的尊卑上依旧恪守本分,但早已灵活很多,子女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不必完全由父母主宰自己。
日本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大和民族内部,更多的人向往和平,如鲁丝写的那种完全忠诚而缺乏思考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慢慢地向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发展。今天的日本人追求奢侈品牌,享受品牌文化,同时也创造不少高精尖的科技产品。日本国民的素质在多次地震中为世界各国称赞,他们面对灾难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不禁让一海之隔外的中国民众汗颜。日本人对于学术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保护也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羞愧难当。对于今天的日本人,我不得不承认,借助鲁丝·本尼迪克特的这本《菊与刀》我们是可以从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精神去了解我们这位邻居的,但是仅仅相信这本书,并且以此作为研究今日的日本人的唯一材料或者凭借,又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毕竟书中更多是针对战争中的日本以及大和民族进行分析的,今人当用今日之眼光看今日之日本。但看这样一部研究性的著作,的确是值得的,你甚至可以从中找到不少研究中国人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样需要与时俱进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