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到生命的本源,大家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因为价值观决定一切行动,原则保证价值观的正确性。一切选择都要从自己的目标出发。但是,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又不同。价值原则和生活态度也不相同。因此,目标是把想要的东西具体化,但并不重合。
当我们说,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包含了这样几层含义,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追求的远期目标是什么,你的眼前目标是什么,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希望对目前的工作或生活做怎样的改变和调整?
比如在整个2018年,我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一项硬技能,成为一个手艺人。所以,我把写作能力,准确的说是语言驾驭能力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圈培养,为之进行刻意练习。
但真正写作以后又发生了困惑,写作到底是什么,我是把语言文字当成一个思维工具看待,用于思考,用于表达,用于沟通,用于传递。比如写零售观察评论,总结投资方法,学习方法,赚钱逻辑等等。还是应该把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思想艺术形态来对待,比如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或者,还可以把思考工具和艺术形态相结合,以特定的艺术形态来用作专业领域的思考。真正把二者高度结合,还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积累。纵观哪些公众号上的爆款文章,都是把说理性和艺术性结合的非常紧密的文章,所谓理性逻辑和情感线索相统一。
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做一个具体推演。表面上自己想要获得写作技能,其实是希望通过写作提升个人价值输出能力和影响力,更深入的是希望通过价值输出实现主动的和被动收入,当被动收入增长到一定数量可以实现工作自主甚至财富自由。所以,自主工作才是目标。因为财富自由的可实现的方式很多,自主工作和被动工作只是实现方式。即便实现了财富自由,并不意味者不再工作。因此,很可能自己想要的是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因为并没有想清楚想要什么,18年的文章写的杂乱无章。一会写经济观察,投资记录。一会写工作总结,个人反思。一会儿又写生活感想和杂记,甚至无数次又有写小说的冲动。但总归是一直在持续的输出,或许就像人们说的,只有你尝试多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的适合自己的。反复试错,才有对的可能性。
但是,试错也是讲求成本的。如果是学习一门技能,总体来讲是没有什么成本的。大不了,你梦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却不小心成了科学家。尽管研究的领域不同,终究都是在为人类贡献价值。
而价值观错误的成本是很高的,与其说价值观错误不如说价值观混乱,没有价值观,或者价值观不坚定。因为他们表现的结果是一样的,即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没有稳定的原则,当你面对生活重大选择的时候是无力的,迟疑的,随机的,是模棱两可的。这种选择困难症也会加深个人焦虑,因为没有选择就无法放弃,又因为不知道放弃什么,就表现出随机选择,不会形成执着的目标,笃定的行动力。所以,人们摇摆不定,时常观望和犹豫。而焦虑就是在这种波动中产生。
没有原则的另一个可怕后果是让自己承担更大的沉默成本,你永远在试错,就像挖井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个挖了一半就放下。你挖到了水,羡慕别人的金子,挖到金子又羡慕别人的古董。在每一口井里所浪费的时间和耗费的资源就是你的沉默成本,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以投资为例,个人一生的生命有限,可以投资的对象却几乎无限。你可以投资自己,包括知识,学识,认知,技能。也可以投资别人,人脉,关系。也可以投资某种资源,比如地产,房产,股票,黄金,石油,数字资产等等。
当然,你也可以全部涉猎,但是回到生命有限这个话题,真正可以研究透彻的领域可能很少,很狭窄。起码,在人生起步阶段,不可能成为一个全才和通才,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有十足掌控力。如果不选中一个主要领域,注定会一事无成或者没有深厚的价值沉淀。
另外,二八定律在所有领域都是适用的。个人可投资的注意力有限,可以投入的资源也是有限。你投资了这个领域很可能在另外一个领域就会有所削弱。你关注了这个领域注定了在其他领域没有建树。2018年自己同时关注比特币数字货币,指数基金,同时也在考虑投资房产。而且,自己最最缺乏的是一技之长。同时也在定投自己写作能力,投入了更多注意力在写作技能上。
这样计算下来,自己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已经相当分散了。资金上要投入的有房产,基金,数字货币。在学习的注意力方面,投入的方向有写作技能,基金知识,数字货币,英语知识。此外,自己还要学习经济金融知识,心理学知识,这都是为写作和投资做基础知识结构。
除了学习和投资,还要考虑创业和赚钱,以维持基本生存。我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是什么都想要。什么也不想放弃。这能叫选择吗?
事实上,仅仅是房产投资就是一个很难的投资选择。房产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变现慢,加杠杆,长期回报率略高于债券收益。一旦投资,意味着每个月要偿还银行的贷款利息,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流做支撑,生活压力陡增。从17年底开始计划,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因为缺少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强行超越就是非分之想。焦虑就这样产生的,明明没有持续的现金流,却整天关注房产投资的可行性,宏观经济政策,投资收益率。甚至,跃跃欲试的在考虑购买哪里的房子,多大的房子,价值升值趋势。对于诸如此类的细节研究,会让自己产生幻觉,自己现实上具备了购买能力。然而,计算实际利率和房贷月供情况以后又偃旗息鼓了。
对现实的思考,每过一段时间在记忆中消失了。因为对于投资收益的关注,对房产升值意识依然存在。偶然的一篇房产研究文章以,就可以让自己又一次陷入焦虑。仿佛自己就要错过人生最大机会。或者听说身边人购买一套房产,就开始热心沸腾了。自己这样差劲,某某都已经行动了。不论是出于对利益的渴望,还是面子的需求,几乎随时都可刺激自己的购房神经。
整个18年在投资方向选择上,目标是数字货币和基金定投。因为所有资产的大熊市,除了保本的黄金,货币基金和债券,其他资产全部大幅下跌。尤其是波动越大的资产,下跌的幅度越大。所以,在18年下半年,投资的数字货币资产几乎没有打理,同时放弃了对数字货币资产的研究。
我以为自己想要的更高收益率,所以投资了数字货币。当市场的大萧条到来时候,其实发现自己更需要的是可控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所谓的对数字货币的喜爱就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想要的目标。
再比如,18年上半年写作内容,以学习总结,技能提升,创业思考为主。我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写作,实际上下半年又写个人生活类的散文。哪个更重要,哪个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和适合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分清。
在上升到价值观的层面,以前我以为自己想要的是被动收入,后来发现自己只是不喜欢被动工作,不喜欢从事没有效率的工作。之所以厌恶现在的工作,本质是现在的工作没有效率,工作的收入和投入不成比例。且,低效工作限制了自己的自主性。我希望从事主动选择的工作,选择主动的方式工作,至于收入,什么样的收入都不拒绝。当然,从长远看来,肯定是产生更多被动收入。而被动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放弃主动工作,或者厌恶工作。
那么,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维系价值观的原则又是什么?
我尝试着排列以下几个概念,工作自由,即工作的目标,方法,方式和结果的弹性。工作效率,即付出和产出比率。财富自由,被动收入超过主动收入,不用为生存而强迫工作。
似乎,这三个选项都是追求的目标,几乎无法舍弃其一,只能暂时的给他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工作自由>工作效率>财富自由
又谁知道呢,或许明天这些排序又会发生改变。想要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