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指更新、创造、改变,兼有量变和质变。“更新”即除去旧的、换成新的,以新质换旧质,属于质变:“创造”即想出新的理论、做出新的东西,与俱来的就是新质:“改变”即通过完善、健全、规范、调整、改进、优化、深化、提高、拓展、充实、丰富等行为,使事物发生显著差别,侧重于量变,也有可能从量变过渡到质变。创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是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工作推进的强劲引擎,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有其客观性、必要性。创新是从理念到行动、从低级到高级、从构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高度统一。
我认为自己可以创新。因为创新思维人人都有,并且我喜欢看关于思维的书,想让自己和别人想的不一样。我对尝试新鲜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每天我都尝试换一条路线去上课,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思考。我认为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江河日下。那是一个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即理学)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形无形地左右我们的思想观念。创新成果往往源于与众不同的创意,特立独行的个人探索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在儒家的中庸之道的观念中,“枪打出头鸟”,“见好就收”,“沉默是金”等不仅仅是几句老话,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不敢冒天下大不韪,为从众心理铺下沃土,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创意往往刚萌芽,就会被扼杀。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只会趋利避害,朝着不会出错也最不可能有创新的方向上去了。
这正是阻碍我们创新的历史缘故,但我们中国人是具有自立更新,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的,我们不怕历史传统的影响,我们敢于创新,因为我们热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