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描述了全世界最早的“领导力素质模型”: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大素质里面,智谋韬略是排第一的——这说明了战略领导力的重要意义:“战略”是起点,“领导力”是过程。
在《六韬.上贤》中姜太公告诉周文王,要警惕“七种坏人”,其中第一种“坏人”就是“无智略权谋的人,恃勇逞强,轻视战略战术的运用,侥幸取胜而立功,贤者千万不要用这种人做将领”。《孙子兵法》中“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属以苦战取胜,所以他能够选择智能之才去利用和创造破敌的有利态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修炼战略领导力
在修炼战略领导力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去完成以下四大转身。
从局部专才到全局通才
要想具备领导某项业务的能力或者开启一项创业之旅,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一个个的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你需要“退出画面看画”,跳出“专业深井”,着眼和着力于更高层次、更富有综合性的布局。
这需要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运营事项,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战略的意义是必须把各个局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整体观念,并且弄清一个个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并有效地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意见、资源调动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全局服务。你需要谨记,战略的精髓,不在于分解,而在于综合。
从总结者到预见者
战略领导者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远见能力,见人之所未见——既要关注“绩效差距”,更要关注“机会差距”,你需要突破3个月的“远见极限”转而变成思考至少3年的未来。
公司领导者应该努力做到深谋远虑,想得深,看得远,面向未来预见并开展战略准备,而不只是针对过去总结经验。很多管理者总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试图成为历史的整理者,却不能成为未来的发明者。
从分析者到决断者
原来你也许是一个分析者的角色,提供各种数据和报告,交由一把手决断。一旦晋升为公司级领导,你就需要自己做取舍、做决策,对自己的决定给出富有逻辑的解释。
事实上,在任何组织中,每天都会涌现出许多好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中几乎90%是和组织战略不一致的,战略领导力要求你具有取舍的勇气和智慧:将那些与战略不一致的想法过滤掉,同时你还不能打击大家群策群力的积极性。
“坏战略”的一个标志就是领导者想要的太多,没有智慧和勇气去做取舍。战略的精髓是选择不做什么,只要知道要放弃什么,才能说明你有战略。同时,战略领导者必须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做出艰难的决定,这就需要你平衡逻辑和直觉,权衡长期和短期因素。
从观察者到洞察者
在产业格局和产业运营稳定的阶段,也许仅仅需要“观察”就可以做到不错的经营业绩。“战略观察”是基于竞争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但是,一旦置身于变革大潮中,你就无能为力做到精确的战略观察。
此刻,你需要从“战略观察”上升到“战略洞察”。战略洞察,就是在灰度中决策,在边缘处创新,在混沌里探索前行的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战略就是当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又必须采取行动的决策。战略领导力是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抵达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战略是面向未来的,没有人去过未来,所以大家对方向和目标容易感到迷茫,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遵循,这就让过程充满了大量风险和不确定性。领导者需要不断处理突如其来的风险,做出艰难的权衡取舍和大量的探索实验,确保组织行走在大致正确的路径上。在诸多不确定的场景下,如何共启愿景、使众人行、持续探索、获取胜利,这都是战略领导力要彰显的行为。
这一切正如一句格言所述: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者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没想到要去但是应该去的地方。
写在后面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之所以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一盏信念明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出自李叔同的《晚睛集》: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读《哈佛商业评论·领导力》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