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春季的雨带扫过了北方的每一个角落,偏远的N城也渐渐褪去了冬日的灰褐,细绿的草芽破土而出,给远处的山峦换上了青黛色的新衣。
又到了采柳蒿的季节。
冬子心里有一个绝佳的地点,或者说,她也只知道这一个地方。每到春天,细丝般的雨点悄无声息地落入她干涸的心田,那细嫩、翠绿的柳蒿便在她的脑海里疯长,唤起她对那个已经死亡的家的思念。
今天难得没课,冬子把铲子装入后备箱,拿上几个口袋,播放器里放着《光辉岁月》,驱车离开城市。土路两边的田野像是一块巨大的画布,新绿的草芽如同细密的针脚,织就了一张绿绒的毡毯。冬子把车停下,湿润的空气混着泥土的气味吸入肺腑,她的目光穿过树丛,灰白的老旧教学楼映入眼帘。
“茂盛中学”四个大字赫然挂在斑驳陆离的外墙上端,金色的漆料在岁月的侵蚀下失去了往昔的光泽,但在朝阳的映照下,仍会闪烁出几缕微弱的光晕。
冬子的思绪飘回那个晴朗而阴冷的夏日。
“全体教师在下课后到一楼生物实验室开会。”校长在微信群里发布了通知,冬子心里一紧,她已经大致猜到会议的内容。
推开格外沉重的大门,生锈的轴承发出刺耳的声响,回荡在整个空荡的走廊,阴湿的空气裹挟着老旧管道的铁锈味扑面而来。这次会议出现了几张陌生的面孔,几个穿着西装的人正襟危坐,先行抵达的校长和同事朝着冬子点了点头。
她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手摊在桌子上,想让阳光温暖一下有些冰凉的指尖,只是火热的盛夏似乎也难以温暖这阴冷的房间。冬子身体向后靠去,想使自己放松一些,可当后背触及冰冷的椅背时,还是让她打了一个寒噤,心中的忐忑愈发浓烈。
“看样子,人都到齐了,那会议现在吧。”校长清了清嗓子,扶了一下眼镜,声音微微颤抖,“诸位,如今咱们学校的生源所剩无几,因教育经费有限,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现在决定自即日起停止招生工作,并在本学期结束后暂停教学事务。拟订于9月1日正式开展师生分流安排,教师依据各自的专长和各学校的岗位需求进行调配,学生会被妥善安排至城里的中学继续学业……”
冬子虽然已经提前收到风声,也早已在心里做了准备,可当这一刻真切地到来时,一种深深的悲伤还是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会议结束后,同事们回到办公室,谈论起各自今后的去向。有人已经提前打通了关系,选择去往离家最近的中学任教。一向健谈的冬子反倒沉默起来,只是站在窗边,静静地望向远方,课堂概要在她脑海快速地搭建起来,仿佛待到上课铃声响起后,冬子还会像往常一样,夹着教案,步伐轻快地走进教室,开始新一天的授课,仿佛她周遭的世界未曾改变过。只是,这一次,冬子永远也无法等来茂盛中学的下一节课了。
昔日热闹的篮球场如今已空无一人,只有在铺满沙土的操场上,偶或可以瞧见几个孩子在嬉闹玩耍,每每看到他们几个,冬子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好像只要看到孩子们,她心中就会燃起无穷的希望。宝禄是这些孩子中最为聪明刻苦的,总能让她想起自己的儿子。然而,贫困的生活和破碎的家庭就像是深不见底的泥沼,困住每一个热烈的灵魂,同样也困住了宝禄。不过,让冬子稍感宽慰的是,师生分流后,这些孩子可以去到城里的学校就读,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只是,离开了这片乡土构筑的乌托邦,等待他们的究竟是广阔天地中的无限机遇,还是在城市滚滚洪流的冲击下无所适从?冬子的心中没有答案,她还是挂念这些孩子。
茂盛的柳蒿在通往学校大门的小径两旁肆意生长,年复一年。过去,在每年的春天,冬子都会和同事们采一大袋子回去。对于冬子而言,柳蒿不仅仅是北方春夏日餐桌上必备的佳肴,更承载着许多回忆。
“说实话,我挺佩服你们的。”同冬子一起出行的同事丽丽轻声说道,“明明早就知道学校迟早会合并,每天还是这么认真地备课,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反正最后我们都得去其他学校重新开始。”
走在前面的冬子,听到这句话时,脚步微微顿了一下,不过又很快恢复了前行的步伐,没有回头。
“从我们最初知晓学校将会合并的消息,到现在也已经过去几年了,这是一个必将会到来的日子。所以,干等着没有任何意义,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倒不如好好珍惜这最后的时光,争取再为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冬子一边说着,一边俯下身去,将铲子稳稳地插进土里,她眼神专注,显然是发现了目标。
“孩子们都不容易,他们没得选,但是咱们有。哪怕只剩下一天,我们也应该坚守岗位。至少让孩子们学到一点知识,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我觉得是值得的。”冬子没有抬头,手腕轻轻转动,铲子利落地切断多余的根系,另一只手顺势一提,将嫩绿的柳蒿放进袋子里,动作娴熟而轻柔。
冬子心满意足地站起身来,继续向树丛深处走去。丽丽则留在了原地,春季的N城非常湿润,她不想被挂满水珠的叶片沾湿,也担心鞋子会被泥泞的土地弄脏,只是站在原地,等待着冬子回来后,能分给她一些丰硕的收获。而每次,她也都能如愿。
明年,柳蒿依然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吗?冬子不知道。
其实,冬子并不太在意自己未来究竟会去往何处。这段时间,不少学校都向她抛出橄榄枝。然而,在她的心里,唯有这片土地才是她永远的家。冬子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茂盛中学的校长,而她自己也在此默默耕耘了20余年,两代人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所乡镇学校。对于冬子来说,这不仅仅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对父辈理想的传承。她深爱这个地方,她想继续把父亲交付给她的使命答卷书写得更加完美。她做到了,见证了茂盛中学一步步发展成为省级先进教育单位,成绩连续多年力压群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涌入城市,乡镇学校的式微必然无法逆转。这是一张注定不会圆满的答卷,冬子心里明白,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她不后悔,她庆幸自己能够见证并铭记两代人奋斗事业的最终结局。尽管如此,每当想到这些,她的心中还是难免会泛起一丝失落与悲伤。
某节课上,大坤买了两包零食,趁着冬子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间隙,便偷偷从书包里掏了出来,小胖手迅速抓起一把零食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一鼓的,碎屑不停地从嘴角掉落,撒在了课桌和地上。当冬子转过身来,这一幕正好让她看了个正着,看着大坤沾满油渍和碎屑的胖脸,冬子心里顿时升起一股火气,她深吸了一口气,只好罚这个屡教不改的惯犯到门外站一会儿。翻开大坤乱乱糟糟的教材,上面几乎看不到对课堂内容的记录,冬子只感觉有些疲惫和无奈。不过,有一段文字吸引了她的目光,它被歪歪扭扭地写在教课书的最后一页,与干净的纸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年轻,又年老,连灵魂都无聊至极。许多次,我失去了表情,仿佛整个人都消失不见,我就像你一样。”
这行文字深深触动了冬子,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警醒。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或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般木讷和懵懂。也许是破碎的家庭、困窘的生活,导致他们被困在落后偏僻的乡土之中。但可喜又可悲的是,信息时代又给了他们窥见外面繁华世界的机会,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他们或许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恐惧中。从那以后,冬子常常会在课堂上增添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她深知,自己不仅要把书本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同学们,我们一直被告知,要拼命地学习、工作、赚钱,一刻都不能停歇,不能停下来去休息和思考。”
“有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观念呢?”冬子的目光扫过讲台下的孩子们,期待在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些许波动。
回应她的是一片沉默。
“其实这是一种营销大屠杀,在我们的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这种错误的思想会驱使走向极端,在痛苦中迷失自我,让我们在沉默中灭亡。”冬子缓缓开口说道,她的声音更加低沉。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防止苦闷无聊渗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来找到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都需要这些技能,来保护、守卫自己的思想。”冬子一字一句地说道,她微微仰起头,眼神复杂。她不知道孩子们能否理解她这番话的意义,但她还是深切地期望他们都能尽早使思想摆脱藩篱,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在某次课堂上,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穿过走廊,或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有多少人感受过压力席卷而来?”
“我感受过。”冬子边说边举起了手,随后讲台下的十多个学生也悉数举起了手。
“所有人吗?”冬子微微点头,挤出了一丝微笑,不知道是感到诧异还是早有预料。
“一位美国诗人,爱伦坡,曾在一百年前描写过这种感受。”
“所以,就像我们读到的那样,‘厄舍府’不只是一个破败的城堡,它还代表着存在的价值。”冬子低头看向手中的书,将这段文字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有的将脑袋搭在臂弯处,抓了抓头发;有的人望向窗外,不知是心不在焉还是若有所思。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
当冬子再次抬起头,她眼前的景象全然换了一副模样。教室里空无一人,杂乱不堪,孩子们也不知所踪。桌椅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无用的废纸和书籍散落一地,冷风从破败的窗子里肆意地刮进来,将破碎的纸张卷到空中,像是凋零的花瓣。只剩冬子一人静静站在讲台上,缓缓地合上了手中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