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法不同,从古至今,所说的春节,并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春节说法,始于1913年,袁世凯提出的。但我们认同的传统过年,或源于汉代。
古人过年也非常重视除夕这一天,仪式感非常强。有意思的是,古人也有春晚,且是现场表演,众人一起观看。
一起看“春晚”:傩戏
有文字记载说,唐朝时期君臣一起看戏,吃年夜饭。这个“戏”,就是傩戏。傩戏是最古老的戏曲了,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宣传的思想就一个,驱逐疫鬼。
据说傩戏很好看,里面有“鬼”,有“野兽”,有“战神”。他们穿上行头,戴上面具,色彩鲜艳,形式热闹。最终鬼被吃掉或打跑。
今天有的地方,仍然有傩戏。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在美丽的湘西,就经常可以见到傩戏的存在。
古人在除夕这一天,通过看傩戏,感受年味。同时祈愿来年幸福平安,没有疫鬼的侵扰。平常百姓家,会聚到一起看。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
守岁年夜饭 次序饮屠苏
古人吃年夜饭,比今天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将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这一天吃。如果是穷人家,还不能尽兴。因为,必须要剩下。
中国人喜欢说,“吉庆有余”。年夜饭必须有“鱼”这道菜。但鱼不能吃尽,必须大半留到“明年”。取“连年有余”的口彩。并且,食物要一直剩到正月十二。变质了,才可以倒掉。
除了年夜饭的每道菜,都有个吉利名,还有一种饮料,除夕必喝。那就是屠苏酒。屠苏酒的制法和饮用,很不同寻常。
屠苏酒的发明者是华佗,配制中药若干,裹成一包,投入水井。除夕年夜饭时,将井水与酒水混合调制,就是屠苏酒。功效是,祛病强身。
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屠苏酒的饮用次序则是,先幼后长。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相关文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人活到一定年纪,在群体里面,就是最老的了。但只要“长健”,老又何妨。
最重要的是祭祖
其实古人的除夕,最重要的是祭祖。古时候有种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当然这里不只有太庙,还有天地诸神。祭祀之事,在民间也是从来不敢含糊。
简单讲,就是所有的除夕年夜饭,都要先祭祖。民间小户人家,量力而为。大户人家,祭祖显得更加繁复。关于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有非常详尽的描述。
先是长房贾敬主祭,贾家众男子也都有分工。有献爵,献帛,捧香等等。后男子出,女子进。贾母率众女眷,献菜。再后,贾母率众人下拜。
注意,贾家千余人,殿外月台上下跪满,只有轻微的环佩之声,无有任何人语。可见,祭祀祖先的事情,多么严肃庄重,无人敢擅动。
古人的除夕夜,远比我们想象的热闹。他们重视守岁,年夜饭会吃得“长久”,边吃边守岁。那时候的人,既喜欢图吉利彩头,又重视仪式感。似乎比今天更讲究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