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听到三毛时,我并不知道三毛是位女作家,而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头上三撮头发,独自在社会中流浪的孩子形象,现在则不同了,提到三毛,想到的是那个向往爱情,憧憬自由的女作家三毛,这个改变,正是因为三毛的余温。
“三毛热”已过去许久,虽然我没有在它最炙手可热的时候追逐它,但幸运的是,我在这股狂热之后能再感受到三毛的余温。
我所了解的三毛,是一个为自由而狂热的人,一个痴情的妻子。三毛的文笔虽没有钱钟书的幽默艺术,但其间生活的情趣可见一般,词藻不如余秋雨华丽,但或许是同是台湾作家的缘故,三毛的文章有种海的味道。
“当我们面对一个害怕的人,一桩恐惧的事,一份使人不安的心境时,唯一能克服它的态度,便是去面对它,勇敢的面对它,而不是逃避,更不能将自己干脆关起来”,这句话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人。正如作家司马中原所说的: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热”能够席卷大陆,与千万读者的细读是分不开的,而读者的喜爱又与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叙述的狂热爱情生活有很大关系,正是这自由的爱情,让现代生活中诸多读者为之向往。而今的三毛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一则新闻之后,三毛自杀的消息公布在大众面前,三毛以这种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同时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留在了读者心中。很多人猜测是生活的压力,其实,不论是什么原因,我想,一个人在她最辉煌的时候逝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与爱的人在一起,尘世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天堂。
三毛在书里写道:
“过去种种,化作一群一群的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世上的生命,大抵朝生暮死,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得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答案。许多彩色的蝴蝶,正在纱帽山的谷底飞来又飞去。就这样,我一年一年的活了下来,只为了再生时蝴蝶的颜色。三毛的文字中,总是多多少少的蕴含着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就像她的时候一样不平凡,随着她的经历而渐渐深刻丰富,对此,从她的书中是可以品位到的。
可能现在提起三毛,可能会被认为是过时了,但这个曾经风靡整个大陆的作家,在我们心中又怎会轻易消失呢,只待有人重新提起,重温三毛的余温。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每天的文件把书都盖住了,即使有时间读,也不会细读深思,又怎会体会得到其间的深意。然而,职场的打拼,工作的繁重,经济的压力让人萌生对自由舒适生活的向往,虽未深读,但书中的情感与读者所追求的大多相宜。在生活过后沏一壶茶,拿着一本书,细细品读,或寄托情感,或放松身心,或是消磨时间,阅读,是有用的,时间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文化不会过时。
三毛的余温,让生活束缚在人们身上的冰块融化,三毛的余温,温暖了在职场中失意的年轻人,让他们能重燃生活的希望,三毛的余温——三毛留下的文化,时间酿造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