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拜读了阿伦·古特曼的大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作者对于现代体育的特点与本质的深刻认识颠覆了我之前肤浅的认知。
掩卷深思,我对当下体育之状况有了些许思考,仅以中国为例,谈一谈我对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理解。
一、体育大国
体育大国是指一个国家在体育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优势,具有较高的体育水平和广泛的体育参与度。
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已经是一个体育大国,因为:1.中国在很多体育项目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田径等;2.中国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水平,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3.中国在近几届的奥运会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51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名, 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名, 2016年里约奥运会获得26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三名, 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得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名。中国在体育领域,彰显了大国风范!
然而,中国目前是体育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
那么,什么是体育强国呢?
二、体育强国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
文件明确了成为体育强国的三个硬性指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国民体质合格率。明确了标准,也指明了方向。
三、强国之路
要成为体育强国,中国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例如,需要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体育科技水平,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等。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参与度和普及率,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在这里,我想借用阿伦·古特曼的观点谈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路径依赖的问题,也就是,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改革开放之初,尤其是和计划经济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体育事业却没有能够跟上这些变化,依然依顺以往几十年发展所积聚起的巨大势能和惯性,按照自上而下、依赖政府的方式运行,政府应该正视这些变化,动员民间资本,鼓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自下而上发展体育事业,为体育发展注入多方活力;二是,重视体育事业,不仅发展职业竞赛,更要重视全民参与,重视全民锻炼,全民健康,营造轻松愉快、自由积极的体育环境,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还能让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之中感受运动带来的自由之乐,释放身体的自由本性,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古人说:“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之存亡系焉。”这里提到了一个国家富强的做法,就是藏富于民。我想,成就体育强国之梦也与之类似,如果我们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一定能够藏健康于民,成就体育强国的未来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