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到的那个新闻:“解锁趴睡“三个月宝宝猝死,至今还停留在脑海久久不能平息。
为逝去的宝宝叹息,却也不想再去苛责那个如此不自信的妈妈。我仍然记得当初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宝宝睡眠问题的无力:两三个月开始经历摇睡、抱睡,关注睡眠育儿专家“小土大橙子”,几乎把她的每篇文章翻遍,先是按照时间规律和极强的敏锐感捕捉宝宝爱困的信号,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就开始哄睡,偶尔宝宝迷糊翻滚睡或拍拍自主入睡,都令人激动雀跃,产假五个月我基本就在做“喂奶”+“哄睡”两件事。然而噩梦发生在上班后的更长时间里,母乳未断,夜里从夜醒两三次发展到夜醒五六次,甚至偶尔一个小时一醒,寻思宝宝因为白天未见到妈妈,夜里依恋母乳也是正常。但是这娃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构成了长期的“频繁夜醒”,我担心这样的状态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又迟迟找不出他夜醒的原因。那段时间,白天我带着嗡嗡的脑袋上班,身体每个细胞都没有苏醒,中午快速补眠,晚上又投入“作战”。而他每次醒来,我也形成了条件反射,立马响应,然后又再次睡去。长期的碎片化睡觉,让我身心疲惫不堪,会经常跟我有同样烦恼的一个朋友互相吐槽诉苦,也会一遍遍去翻睡眠专家提供的科学信息。想要狠心断夜奶却因为害怕吵到家人、自己夜里绵绵的困意以及耗不起宝宝撕心的哭声而告终。再大一点,思索着频繁夜醒的原因或许是我习惯及时响应以及对母乳的依恋造成,自己不应这么敏感。也等来了决心断奶的一天,期盼着就此做个好梦,断奶后宝宝还是会醒,有时也比较频繁,后来慢慢就变好了。直到现在,宝宝偶尔作梦也会醒下,有时候迷糊间翻滚着靠在我身上,但基本上已经可以一觉睡到到天亮了。
有时我会想,如果再来一次,是不是也还是这样状态呢?以前会有人告诉我,“要照顾好自己”、“让宝宝多哭一会儿”,这些我都知道,在那些漫长的夜里,我翻遍了科学睡眠知识,而我有限的认知体系依然无法坚定自己对宝宝的判断和处理;我认识到我是个顾虑太多有点神经脆弱老母亲,从小时候起夜里家里任何声响都逃不过我耳朵。而我的这些气质和行为与宝宝的睡眠状态无不关联,所以我最终放下那份对他睡眠问题的焦虑,和自己和解,对宝宝妥协,静待花开。
前几天在陪他玩耍的时候突然停下来,看着他认真地搭着积木,脸上稚嫩可爱的表情,心里藏不住对他满满的喜爱。恍惚间我的儿子已经这么大了,他已经忘记了当初的无数次夜醒,只知道我每天下班都会回来陪他,每天晚上我一直都在。而他能在此时此刻,与我在同一个时空一起待着、互相回应,已是上天馈赠予我最好的礼物。
此次事件的妈妈其实比我们这些“睡渣”宝宝幸运得多,夜里几乎不需要夜奶,却遗憾她为宝宝过早“解锁”成长。从出生到上学,催促孩子长成我们所认为好的模样:小月龄关注身高体重、奶量睡眠;大宝宝开始关注认字、英语、思维训练。这些都成为衡量一个宝宝好与不好的标准,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轨迹,都值得被我们看见除了这些标准水平以外的情感需求、品质以及一颗真的很爱我们的心。或许他的脑袋不那么机灵、经常调皮捣蛋、情绪也会大哭崩溃,但那又如何呢,你看他也一直在成长,就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有时我也对他说,长大了就可以做这件事那件事,但其实才发现,与其说是个搪塞宝宝的借口,不如说是我没有用心带他一起体会当下的乐趣.
记得一句话写道: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被童年治愈的人生,真是何其幸运。在这个充满焦虑的快节奏生活中,宝宝的成长不仅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应该还要家人参与、心理机构支持、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市场监督机构更加健全,或许这样我们都能够更加自信,在面对育儿焦虑的时候不被黑心机构吸进魔咒般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