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之孔乙己

摘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读书人窃书不为偷

主要内容

孔乙己主要内容: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赏析

1、《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文章刻画了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2、年少时,我们读孔乙己是翘着嘴角眉梢的,成年后,我们想起孔乙己却只剩苦涩叹息。

孔乙己不好笑了吗?不!是当我们自己变得跟他一样可笑时,再也笑不出来了。

我们都曾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会走到荒诞和讽刺边上。

可在社会的油锅里滚过以后,我们发现自己都成了执念的孔乙己,成了围观的短衫客与长衫客,成了不屑的伙计和认钱的掌柜。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于恍然发觉,自己也是那种最可笑、可怜、可悲、可憎、可鄙的人。

(1)扮体面

孔乙己是穿着破长衫、站着喝酒的迂腐老书生。

他没有好家世,也没有足够的本事,偏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顶着自以为是的清高,喝着最便宜的酒。

短衣工人嘲笑他,长衫先生嘲笑他,连孩子、伙计都嘲笑他。

他知道自己落魄,可他不想承认。

不认只是受别人嘲笑,认了自己会嘲笑自己。

这世上,顶着一点面子和执念过活的人太多了。

他们既放不下自尊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盼着体面却又爬不进更高的阶层,不上不下地卡在阶级夹缝里。

他们给自己套上“长衫”,一身油头粉面的富贵打扮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可混在人群里,无论“长衫”还是“短衫”望着他们窃窃私语都让他如坐针毡,生怕自己被拆穿。

(2)懒得做

孔乙己是好吃懒做的偷书贼。

凭着抄书写信的本事,他本可以做个有些光环的书生,干得好甚至可以去做个教书先生,改写命运。

可他心比天高,只仰着头望天,不屑为小名小利弯腰,抄书抄到最后偷懒、偷纸,索性不干了。

不中意的工作,孔乙己挤不出责任心,情愿混日子也不肯努一努力、上一上进,最后连唯一的一点本事也荒废掉了。

可他丢的不是个生计,是自己的名声和未来。

这世上,混吃等死、混沌度日的人太多了。

他们既想脱离困顿又不想费力自我提升,瞧不起眼前的工作又做不到无可取代,卡在干不了与干不好之间。

数着日子等着薪水发下来,拿到的第二天又感叹赚得太少。

他们一边混日子一边以为自己还算出众、盼着一劳永逸。

裁员的消息传来时,他们开始战战兢兢,生怕被辞退的是自己。

(3)穷大方和烂好人

孔乙己是个蛮舍得的穷鬼。

他身无长物,有一顿酒钱喝一顿酒,可他不小气、不算计,欠钱会还,仅有的茴香豆会给孩子们分,教人写字也不图什么。

但他善得不值钱,伙计嫌他厌烦,不配教人写字;孩子们吃完豆子,见他不再给便扭捏走开;掌柜到最后只记得他还欠19个子。

孔乙己本该用这些大方和善良换得些尊重,却只换来不咸不淡的鄙薄。

他的大方是穷大方,他的善良是做烂好人。

自己的生活尚且艰难时,无人念好、无人承情的付出和给予最无用。

这世上的穷大方、烂好人太多了。

别人求一句就当天大的事办,自己没有也撑住面子挤出来给人,没有原则和底线地做便利贴......

这种没有边界的好是一种多余,付出被人当成理所当然、换不来对等的回报时,自己又觉得委屈、心生怨念。

在吃了亏以后,瞪着占过便宜就欢欢乐乐跑走的人,心想下次再也不帮这种人了。

(4)不疯魔不成活

孔乙己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呢?

在搪塞别人的质问和嘲讽时可以用来应付口舌,说不通旁人,但能安抚自己。

“他们懂什么,我比他们强,我是读书人”孔乙己的自我催眠效果强大。

“我是读书人”被立成了信念,变得金刚不坏,百毒不侵。

可他又催眠过了头,以至于连基本生活也不管不顾了,若他少些对读书的虔诚,世俗一点,也许早已经过上了安稳生活。

说到底孔乙己不过是个痴人,太过信奉“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一路奔进了死胡同。

这世上,陷在思想迷宫里的人太多了。

学校里的孩子们从小接受成功学教育,工作里的人一路向功成名就奋战,有钱人做金钱权力的奴隶,没钱人也做金钱权力的奴隶。

成功、金钱、奋斗之于当今社会,无异于读书之于孔乙己,都是自我催眠的信条,不催眠不足以生出奋斗的动力,催眠过头了又陷入迷阵难以自拔。

这种执念不教人安宁、快乐、幸福,只引着人火速耗尽青春和精力,走进能力支撑不起梦想的颓唐。

看着周围的青壮年突然病倒,一边耗尽钱财一边忍受痛苦,转而回忆自己的人生,赫然发现我们都被整个社会洗了脑,多年来追求的不过是一场黄粱大梦。

(5)到处充满欢乐的笑声

孔乙己真可笑,打趣他真好玩儿。

长衣帮、短衣帮、掌柜、伙计......谁没笑过孔乙己呢!

他像个马戏团的小丑、动物园的海豹,自费进场、任人取乐、从不发火、笑料十足,虽然他演的都是悲喜剧。

悲是悲的,可谁能看着他哭呢!能怎么怜悯他呢!谁能伸手去帮他一把什么呢!没有!

他只适合做个吉祥物,只适合供大家围观取笑。

毕竟可怜人多了,可笑又可怜的人难找,不趁着机会多看两眼热闹、多笑两声便没有机会了。

这世上,喜欢围上去、做看客的人太多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猎奇是人的本能,有热闹怎么能不围上去呢!看着别人逗趣开心自己怎么能不跟着沾沾光呢!别人都做的事我跟着做了有什么呢!

围观没有代价,冷漠不犯法。

你我都是看客,在街边围观老人晕倒、在路上围观打架、在网上围观别人精彩或凄凉。

我们围观不伤害人,也绝不让围观侵害自己,只取些笑料、看看热闹。

冷漠麻木吗?

人人如此时,谁也没发觉自己冷漠麻木。

少年人的世界是彩虹糖,中年人的世界是苦荞茶,我们一路长大,所见所闻从甜美变成了苦涩,但社会始终是那个社会,变的是我们。

当我们成了在社会中讨生活的人,都学会了一边讽刺别人冷漠一边自己冷漠,一边嘲笑别人无能一边自己无能,一边洗脑别人一边洗脑自己,一边嘲笑少年的自己无知一边嘲笑成年的自己世俗。

我们都成了鲁迅笔下那些人。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年少读书不知味,读懂已是书中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呐喊》汇集了鲁迅几年间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出鲁迅...
    高呀高呀阅读 517评论 0 2
  • 文章来自网络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让人心生悲凉的悲剧人物。他虽是一个“读书人...
    5c7dc5269e5e阅读 958评论 1 2
  • 文章为什么取名孔乙己? 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就纳闷了,啥意思?人名?符号?还是什么?读到注释才了解了一些,古代描红...
    随缘简阅读 1,162评论 13 26
  • 1.张依桐 孔乙己 我趁掌柜不注意,悄悄地站在后门口向外张望。天 灰蒙蒙的...
    伊水芳草苑阅读 1,344评论 0 3
  • 姓名:杨金秀 班级:20民本 学号:2020410199 电话:18286551032 最...
    人文学院20民本阅读 8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