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侯其气云。
进入大海之中寻找蓬莱仙岛的人回来禀报说蓬莱仙岛其实离的并不远,之所以不能够找到他,是因为我们这些人中没有人能够看到蓬莱岛散发出来的仙气,于是孝武帝便派遣精通望气的人来观看蓬莱岛的仙气,帮助入海的人寻找蓬莱仙岛。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即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龙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乃拜卿为郎,东使侯神于太室。
这年秋天,孝武帝亲自来到雍地,在郊外进行祭祀,有人上书说五帝只是辅佐泰一神,皇上应该尊奉泰一神并且亲自进行祭祀,孝武帝对这个提议很是犹豫久久不能做决定。
齐地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了宝鼎,这年冬天的冬至日是辛巳日的朔日早晨,这个时间和黄帝在位的时候相同。
公孙卿有一本札记,书中记载说黄帝在宛朐得到了宝鼎,于是向鬼臾区问吉凶,鬼臾区回答说黄帝你得到宝鼎和策书的时间是今年己酉日的朔日早晨,这一天是冬至日,这是一年的开始,符合天道的运行规距。
黄帝于是开始推算时辰历法,后来发现每过二十年便有一个朔日早晨是冬至日,这样推了二十次,一共是三百八十年,黄帝登仙而去。
公孙卿想要通过所忠上奏这件事,所忠看完这本札记后认为这书在经书中没有记载,认为他是荒诞的事情于是便对公孙卿说宝鼎的事情已经完结了,没必要再重新提起,公孙卿于是通过内侍向孝武帝敬献了这本札记。
孝武帝看完后很高兴,他问公孙卿说这本札记你是从哪里得到的,公孙卿说我是从申功处得到的,申功已经去世了。
孝武帝问申功是什么人呢,公孙卿说申功是齐地人,他能够和安期生交流,因此得到了黄帝得这些东西,黄帝没有留下文稿,只有在鼎中记载这这些东西。
其中有记载说汉朝在与黄帝在位时候的时间相合德时候会复兴,复兴汉朝的是高祖的曾孙,他会得到宝鼎并且遇到神人,举行盛大的封禅活动。
上古至今封禅的人有七十二个,只有黄帝一人封禅过泰山,申功说汉王也会在泰山封禅,封禅泰山就能够登仙。
黄帝统治的时候,天下间有上万个诸侯,而被封为神灵的只有七千人,,天下有名的大山有八座,有三座在蛮荒地区,有五座在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的五座山分别是华山、首阳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去的,并且常常在此举行宴会和神灵相会。
黄帝在征战天下的时候,还不忘学习仙法,他担心百姓被鬼神所误导,于是便将那些没有受封的鬼神斩杀,他修习了百年之后便能够与神交流了。
黄帝在雍地祭祀上帝,停留了三个月,鬼臾区的称号是大鸿,他死之后葬在了雍地,这就是鸿冢的由来。
不久之后黄帝就将那些神灵接引到明廷,明廷就是甘泉宫,所说的寒门便是谷口,黄帝开采首阳山的铜矿,在荆山之下铸造了宝鼎,鼎成的那一刻,有一条龙飞来他将龙须垂下接引黄帝,黄帝于是上了龙背,他的大臣和后宫的妻子一共七十多人上了龙背,龙于是开始往天上飞。
剩下的那些大臣不能上去,于是众人便合力拉住了龙须,龙须被拔了下来,随同掉下来的还有黄帝得弓,百姓抬头看着飞走的黄帝,不由得抱着黄帝得弓和龙须痛哭出声来,因此后人将这个地方叫做鼎湖,这把弓叫做乌号。
于是孝武帝感慨的说哎呀,如果我真的能够和黄帝一样,就算放弃妻子我也就像脱掉鞋一样,于是便把公孙卿封为郎官,让他去太室山恭候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