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Creative Ecologies 这本书是有中文版的,汗!
这本中译本的排版有些精奇,一句一行,跟诗似的。也许是因为全书太短了的原因吧!
然后简体中文版居然提供免费在线阅读!(http://creco.cn/?paged=2&cat=35)
序言
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日益成为各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注焦点。
本书提出“生态学的心智模型”,即多样、改变、学习、适应以及维持生态的增长模式,……
英国政府在2008年《创意英国》报告中总结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十周年之际,不再以“产业为中心”,转而关注“以人为中心”,表明“英国现在转而关注那些试图独立思考并善于运用想象力的个体和组织”。
霍金斯在书中提到“创意生态视每个人都有潜力创意,我们需要关于创意的全面整体视野,将诸如教育、学习等在内的其他改变因素包括在其中。创意生态要有系统增扩,通过场所、组织和各种事件来促进相互交流合作”,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在未来的创意社会中,全民创意、知识分享和网络化协作将代表一种趋势,……
题记
其实,所谓互联网的“泡沫破灭”,反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本质回归”的开始,向互联网作为“创意和效率的工具”和“提供给使用者更好的共事协作与资讯获取交流环境”这一本质的回归。
因此,对创意经济应该有个界定,那就是“信息技术网络社会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驱动型经济”。
Creativity(创造)这个条目要到1971年才进入《牛津英文大辞典》。
可见,看似固定的“概念”其实是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prcess)之中,并需要在“关系”(relationship)的视野下才能看明白和想清楚。
如果用一句话,“创意生态”就是适合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小的生存环境。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上已经普遍意识到——创意“产”业的“产”与工业文明时代之“产”有本质区别,甚至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是完全相反的。
创意经济的“产业”与重复经济的“产业”有根本区别。
全景观生态观,即“全生态观”是人文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统称,……关键在于,“全生态”观是“创意生态”思想的入门概念。
所谓“创意生态”就是以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释创意经济活动。
“协同创造才是唯一的创造,而无中生有不是真正的创造,而是一个谬论,一个错误,是一个西方到今天才意识到的错误。”
"The meaning comes from the appreciation of co-creative relationship"
“协同创造关系才是意义唯一的来源”这也是贯彻在《创意生态》一书中的基本脉络。
引言
(无摘录)
1 挑战
“创意”是利用一些想法产生新的想法。
原生的“创意”和所谓“才能”(talent)是不一样的,才能是一种专业知识,通常可以学到,也可以重复。
创意和艺术也不一样,……艺术(或美)与创意是否有绝对标准,或二者是否有永恒联系,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论长期困扰着人们。
“创意”也不同于“创新”(innovation)。创意室内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而创新是外在的和客观的。创意往往通向创新,但创新很少引发创意。
尽管基本的产品和服务从绝对意义上说并没有减少,但创意经济中大部分增长来自其“增加的象征价值”(added symbolic value)。
“创意经济”与“其他经济”最重要的区别是:在传统经济体系中,原材料和产品的成品形态是物质的且可以量化,而在创意经济中,投入和产出则是主观的和定性的。
创意生态就是一种“小生境”(niche),在里面,多样化的个体通过一种系统、适应性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利用一些想法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其他人支持这一努力,即使他们对此不甚理解。
“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sing systems):系统在没有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其内在动力导致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增强,……
可以将现代创意作为一种大规模运动,追溯到量子物理学及其对不确定性、偶然性以及相互依存性的那些推论。
在启蒙运动要义生根发芽的地方,日后出现了创意经济,而那些未能如此的地方,创意经济似乎不会自然产生。
关于“审美”,他(马斯洛)的意思是我们对于“美”的欣赏大都被关于创造力的讨论所忽略。
关于“认知”,他是指我们对知识和特别是对理解知识的渴望(对此我随后称之为“创意需要自由”)。
由于创意是“自我实现”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因而引发人们将其放在上端。
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个体用想法探究并重塑(refashion)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个人理解。我们不应把人理解为“经济单元”而必须视其为独立自主的“思想个体”。
2 首要的观念
因此,当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想要为艺术正确更多资金时,就必须让财政部相信艺术也像商业一样可以赚钱。于是他们讲文化活动重新定义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
产业一词已变成关于大规模制造和重复性大批量生产的“隐喻”。而创意工作者的实际运作却于此大不相同,所以把这个词用给他们,措辞并不明智。
从关注“以产业为中心”的机构转向关注“以人为中心”的过程。
从一开始,用“产业”一次就无法说清整个情况。
创意工作的性质意味着——产业并非故事的主角。
很多人是全职创意工作者,但并不在某个产业内工作,为此要求建立一种基于个体和“他们所做的工作”或“所从事职业”的经济模式,而非基于人们工作时所处的机构和组织。 (这里,作者是对Florida强调用“职业”来分析创意阶级的观点表示了不认同)
在创意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并不稀缺,即使资源是稀缺的,诸如才华、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也不会因为买卖结果而使稀缺性变得更多或更少。
人们寻求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多赚钱只是其中之一。……经济学无法解释艺术家在激情驱使下,或程序员为开放源代码而进行工作的行为,更无法解释某些人仅仅只是为了乐趣而工作。
他们不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性质,而作为整个经济创新系统的一个要素”,并视创意工作者为善于构思和促进改变的专家。
与其说核心产业对更广泛的经济类别有多重影响,如同“核心与圈环”模式所描述的,还不如说经济的其余部分也可利用“创意”对自身进行增殖。
“创意生态”更适合用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措辞来描述,而不仅是当做艺术家们的一种专业属性。
3 范围和规模
当今创意的决定因素是其“范围”(scope)和“规模”(scale)。范围指的是各类创意活动的领域,包括从装置艺术到廉价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则指的是参与者的数量和类型。
今天,创意的“范围”包含了形式、产品及服务等异常多样的领域。远远超出了以前互不关联的艺术、科学或技术群集。
每个人都有大脑,这是创意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西方国家多数人都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这是创意经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进入“创意生态”的“门槛很低”。
希望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数远大于目前市场的承受力。
没有任何人仅仅因为他永远不当专业作家,就应该不被教会如何写作;没有任何人仅仅因为他不以导演作为职业,就应该不被教会制作影像。
进入门槛的高低是判断我们在“创意生态”中所处位置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我们迈向全球化分销渠道业务时门槛也就相应提高了。
创意和创新更多地来自于小公司而非大块头。
开放性带来了相互矛盾的、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和产品。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指数级变化”(exponential variety)。……指数级变化(生态学上的名词是“多样性”)实现了适应性功能。
“低门槛准入”和“指数级变化”这两个因素导致极高的易变性。
参与“创意生态”系统的两个条件即教育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往往对资金有比较大的要求,这种能力并非在所有人中均衡分布。
“个体创意”……具备自主性、对新的可能性的开放性以及持续学习的特性,……其系统性特征包括“多样性”与“合作”,相比之前所强调的体制和机制,如今所强调的是流动性、模糊性和自生性思维(emergent thinking)。
4 适应性头脑
所以,生态学家是专门研究“系统”和“关系”的。
由于包含了对“自我”和“感知”的觉察意识,深生态学与创意有很紧密的关系。
与创意和创新相关的生态学思想:多样、改变、学习和适应。
劳动力群体将具备多种多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处理方式,这样的群体将比那些由思维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更强。
文化多样性使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现实中的千差万别,也激励我们想象出可能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未来。
一个宽容的社会欢迎(或至少包容)不同的历史、文化、观点、信仰、风格和语言,并接受不同方式的思考与想象。
因此,“多样”是“改变”的源泉,也是加快改变速度的主要调控器之一。
当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如下观点后更是如此:进化的发动机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体。是基因(复制器)利用生物体(载体)进行进化,而不是相反的其他方式。
这些研究表明:通过某些方法可能使人偏向于具备创意特质(creative traits)。但是制造可移植的“创意基因”或者某种“创意神丹”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将创意过程(creative process)隔离开来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不同于生物界将增加的生物门类发展为独立物种的进化过程,文化变革是通过借鉴与混合来完成的。
道金斯说,那种“以生物进化过程表示人类进步”的论点是个臆断。
重要的不是想法从何而来,而是如何去用这些想法。
教育、培训和学习之间的差异。教育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培训可以教会某些为职业做准备的技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多样化的和无止境的行为。
只有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教育才是有用的。学习是我们自己为了理解而做的事,教育是其他人对我们做的事。
每个社会群体中那种特别的学习渴望,比其他任何政治、金融或技术因素都更加能决定它的发展。为使这种能力最大化,他认为“人们应该在更高个性化水平的基础上高效合作”。
“创意生态”要有系统增扩,通过场所、组织和各种事件来促进相互交流学习。
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交谈与对话。
在这里,我准备探讨适应关系的四种模式:模仿、社群、合作和竞争。
模仿是一种最简单、最快捷的适应方式(forms of adaptation)。
只有当我们仿效的是过程而不是作品的时候才能做得最好。
模因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在人们对其进行编码和解释之前就开始传播。它们被获取、完成、传递和模仿的过程是瞬间发生的。……每一个可辨识的事件都大体一样,但总还会有些许差异。
环境中有同类生物会更易吸引后来者(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互助性”或“共生性”)。
这种高效并非来自规模效应,……其成功之处应被称作“互利共生”,而不是“协作”,……并不是在合作,只是下意识地作为个体行动。
“苹果”和“微软”都是广受赞誉的创新者,但它们的创新都具备全面引借、跨界培育与内部研发并重的特点。
苹果公司的变革不断适应了变化不定的“小生境”。
协作,即两个或更多的物种有意识地在一起共享明确的已知好处。……这种协作是明确的,且可后天习得,参与者十分清楚其交易的目的。
“创意生态”中的竞争在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内在竞争产生于人希望通过有个想法去努力产生可能的最好想法。……一半来自于他自身以及对于他人的理解,另一半来自他为达到自己美学和风格方面的内心标准而做出的努力。
当我们将自己的想法“投产”时,就必须满足新颖性、意义性和实用性等外在要求,并争取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个时候所谓竞争与通常的商业实践十分接近。
在市场理论看来,竞争被视为催生多样性和新颖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创意生态”将显示出分享、联网与协作的强大趋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地方来容纳差异和分歧。
5 创意之地
创意可以在任何地方迸发,……但如果我们想将创意发展为“创意生态”,就需要“多样、变化、学习和适应”,而且要有足够的范围和规模。……大量的人、活跃的市场、专项建设的环境和高速宽带网络。
城市经济的成功并非一定要有大型购物中心和会议中心,而是需要与众不同和有创意的人。
立刻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是“学习”的一种很好方式,只有城市可以为此提供有组织的设施(organising facilities)。
城市集群能够起到三种作用:创意人可以轻松和自发地在商业上与其他人合作;可以参与商业性的社会活动;还可以住在同一个地区中以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
“免费许可”是另外一块测试开放生态的试金石,它使人们能够自由进出。
如果写作、作曲和制作视频、编写计算机代码、文字处理和摄影都属于创意技能,那么有史以来最大的创意爆发正是由互联网所引燃的。这些事情大多是由以前被称为“公众”或“消费者”的人们所完成的。
为了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和富有成效,人们并不总是需要老板或把责权搞得界限分明。
传统经济学的中心是人为公司所用,而互联网则相反——它像其他的“创意生态”系统一样,其中心是公司为人所用。互联网的增长是今天创意经济规模和范围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6 就“不确定性”而谈判
在“创意生态”中,合约就决定一切价值。
每个“想法”都开始于一个“灵光闪现”的时刻,通过接连发生的“改变”和“适应”,其间很多人会参与进来,对“想法”定义、命名、评估其可能的价值。
“连续改变”(serial change)则不同,它的出现是因为在将想法变为产品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合约,……随着协作成为常态,更多种类的创意开发,需要各怀技能的人们之间进行一系列长时间的谈判。
理解“想法”的“连续性”本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增加值并不是指价格高于成本的部分,而是指可以影响产品有能力转移到链条下一阶段的价值增加。……总体价值应该高于部分价值之和。……只有好想法才能沿着价值链继续前进。
所谓“新颖性”可能只对于某人或特定环境下的某人来说是新颖的,但也可能是指有史以来独一无二。
不同的文化对待新颖性的态度不尽相同。
试图量化创意和新想法需求的做法不切实际,尽管我们都认为这些东西越多越好。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IP),最好被看做是一种可以被创造、花费、购买和出售的资本性资产(capital asset)。
创意工作者随“个人喜好”进行创作,并大多要靠著作权和设计权来获得收益。
著作权在作品完成时自动生效,但专利与商标则必须申请并支付费用。
想法是没有排斥性的,如果我将一种想法给了你,我自己仍然保有它。
7 前行之路
更准确的说,之所以如今的创意工作者不同于20世纪的前辈,是因为思考着和实干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小到只有一步之遥。
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把当代资本主义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家型资本主义、企业型资本主义、国家型资本主义和寡头型资本主义。
完全由国家或寡头垄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经济体系,不一定会阻碍“创意”,但肯定会阻碍“创意生态”。
尽管专治并不会妨碍天才或者美的产生,但它会妨碍具有一定范围和规模的“创意生态”的出现。因为这种体制会通过法律严格甚至严酷地维护社会秩序,并对边缘行为、异议声音和讨论那些未被理解事物的行为予以禁止。
2008年,发达国家经合组织(OECD)会议在《汉城宣言》(Seoul Declaration)中提出:“政策制定应当以保持开放的环境为目的,从而支持信息的自由流动,支持全社会学习、支持更方便地进入公共信息领域,包括科学数据和文化遗产,还提出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协作模式和社会网络,以及利用创新和互惠的办法鼓励创意工作者进行创作。”
它(中国)的弱点可能在于不太喜欢多样性,或许这与创意人才短缺现状相符合,但其“创意生态”的成长速度的确超过任何别的国家,且史无前例。
西方公司强调所生产事物的新颖性,并使用“突破”和“破坏”等词语来表示肯定。……相比之下,中国秉承对社会和谐的信念,更愿接受有助社会稳固的创意与创新。
8 新地方,新政策
随着“创意生态”的扩张,以往仅适用于特定专业人士的法规变成适用于所有人,由“特别”转向“一般”,已成为普遍的趋势。例如,著作权原本仅影响专业作家,但现在几乎影响到每个人。
我们需要将教育当做一个潜在的学习系统。
教育系统符合当地区域对知识与学习的需求;
支持开放式大学,让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在任何时间学习任何想学的知识;
鼓励大学对公众开放图书馆;
鼓励国际交流(对小国家更为重要);
促使智库、研究单位与非政府组织加入到教育进程中;
让儿童把自己的才艺带到学校中(许多老师认定电玩有害,无视某些孩子在这方面的非凡天份);
保障“为学习而学习”,不受“为工作而学习”课程的排挤(思考是真正的职业)。
将公共研发预算用到支持“创意生态”方面;(但在现实中大多数这样的经费预算都用于航空航天、医药等工业领域)
可以使用研发捐款和税收减免,来减轻所有创意和创新部门的风险;(在实践中,大多数的研发计划都只是有利于创新)
可以增加在个人、企业和大学间互相交流的途径,促进“知识传递”(knowledge transfer);
可以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成人课程提供补贴。(许多国家提供补贴,但其中很少能通过我的两项测试)
“学习”依赖于信息的自由流动,因此,“创意生态”中也需要能够支持这种流动的知识产权法规。
平衡所有权和许可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使其他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他们的软件,条件是其他人也要允许别人使用自己的软件。
“创作共享”(Creative Commons)授权组织也开始鼓励人们使用数字媒体。
针对“重复经济”而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已经不适合“创意生态”。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应该是促进获取和学习知识,但其效果经常适得其反。
9 成长三步曲
“人人都能创意”(everyone is creative)、“创意需要自由”(creativity needs freedom)、“自由需要市场”(freedom needs markets)。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本能”(creative instinct),是生命中固有的,并以与语言本能同样的方式通过遗传来继承,这种创意本能是由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和史蒂芬·平柯尔(Steven Pinker)确认提出的。(可见于:Stephen Pinker (1995), The Language Instinct, Penguin)
创意活动是从孩童时代开始的。……说自己没有创意的成年人其实是丧失了童年时曾经有过的创意能力。
儿童其实是通过“创意化生存”的方式(being creative)来学习的。儿童问题专家蒂娜·布鲁斯(Tina Bruce)说,儿童的成长有三个维度:
- 创意的自发开始(emergent beginnings);
- 创意思考(creative thought)的发展过程(创意化生存);
- 制作创意产品(creative products)。(可见于:Tina Bruce (2004), Cultivating Creativity, Hodder & Stoughton)
“每个人都能创意”的说法,并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是天才”。……天才意味着不懈努力,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运气。
创意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个体驱动”(individually-driven)
“创意生态”需要“从自由中来,到自由中去”(freedom from and freedom to)。它需要从摆脱了生理需要、饥饿、偏见和无益的教育系统等枷锁的自由中产生;它需要“到自由中去”则是指表达与交流的自由。
“个人思想”和“公开表达”
创意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有可能繁荣,但却不可能发展起创意经济。
创意需要一种“社会市场”(social market-place),在这种市场中,价格并不是唯一的结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影响力并不亚于价格。
10 十亿新一代
(无摘录)
译者后记
(无摘录)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的重要启发点:
- “创意”不同于“才能”,不同于“艺术”,不同于“创新”;
- 创意是“自我实现”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本能”,创意活动是从孩童时代就自发开始的;
- 大脑是创意经济的生产资料,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创意经济的生产工具;
- 只有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教育才是有用的。学习是我们自己为了理解而做的事,教育是其他人对我们做的事;
- 模仿是最简单的创意过程,但只有当我们仿效的是过程而不是作品的时候才能做得最好;
- “创意生态”中的竞争在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内在竞争一半来自对自身或他人的理解,另一半来自对自己内心标准而做出的努力;
- “创意”是利用一些想法产生新的想法,协作是创意的常态。由于想法的连续性本质,创意的增值应该源自在价值链上的继续前进,而非单纯的价格/成本差;
- 想法是没有排斥性的,将想法给别人,自己依然保有它;同时,今天的“创意生态”已经扩张到所有人。因此,针对“重复经济”而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创意生态”了;
- 专治不一定会阻碍“创意”,但肯定会阻碍“创意生态”;不一定会妨碍天才或者美的产生,但会妨碍大范围和规模化的“创意生态”的出现;
- “每个人都能创意”不等于“每个人都是天才”,也不等于“每个人都必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