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看着体重秤上越来越大的数字,暗暗发誓要将体重减下来,甚至在朋友圈里广而告之,自己要减肥了。
为了将减肥这项大业能够进行地更好,你决定今天最后好好吃一顿作为开工仪式,明天开始努力。
想减肥,运动是不可避免的,你约了同道中人一起去跑步,“哇,太棒了,我居然跑了五公里,要大吃一顿庆祝一下”,结果跑步消耗的卡路里全吃回来了,还富余。
我反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每锻炼一次,都要奖励自己一下,丰盛地饱餐一顿。我知道减肥要吃健康食物,所以我吃主食很少,但我却不排斥甜食和大鱼大肉。
结果,可想而知,我从来没有完成过减肥的目标。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减肥成功这件事基本和你无缘了。
因为你遇到了“道德许可”和“光环效应”,只要被这两样习惯包围,你对意志力的挑战基本没有赢面了。
斯坦福大学有一门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是关于自控力的。关于课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课程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著作《自控力》里学习。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减肥,因为瘦下来身体更容易好看,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减少罹患疾病的风险。
但减肥是一件需要自控力的事,不管是“迈开腿”,还是“管住嘴”,需要的都是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行动。
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靠这种能力,我们才能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
关于减肥,我们不仅向往,还知道应该怎么做,比如:要锻炼,要少吃甜食,少吃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但为什么我们却越减越肥了呢?我们到底是怎样失控的呢?
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告诉成功的节食者他们已经减了多少体重后,又告诉他们可以获得节食成功的礼物,一个苹果或者一块巧克力。
巧克力和苹果,想节食的人,肯定不应该选择巧克力,但这组却有85%的人选择了巧克力。
另一组并没有被提醒获得了进步,但依然有奖励,结果只有58%的人选择了巧克力。
这说明,你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成功控制了自己,但当你取得进步后,你的大脑就会放弃自控,反而去追求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目标。
你曾经努力克制的目标变得更有诱惑。
原因何在?
就像品德高尚的人会出现丑闻,明确驳斥性别歧视的人会做出性别歧视的行动一样,都原由“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许可效应会让人产生补偿心理,“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心底里的认知会在我们做了好事后,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在减肥中,锻炼、节食都是“好”的方面,纵容自己吃甜食、不节食是对自己“好”的奖励,于是我们就屈服于诱惑了。
一旦锻炼和节食成了放纵的许可证,体重的变化可能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怎么办呢?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
当你再想用“我锻炼了,要奖励自己一下”的理由大吃一顿时,你停下来想一想你锻炼的目的是什么,需不需要这样的奖励。
锻炼、节食是是支持减肥这个目标的行为,而不是目标,所以不能因为你有了这些行为,就忘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至始至终都盯紧目标,你才可能更有效地自律。
每一个立志减肥的人,对自己经常接触食物的卡路里含量都有所了解,却可能会在看到健康食品、有机、零脂肪时,低估卡路里的含量。
美国曾经出现过“威尔斯脆饼综合症”现象,因为饼干外包装上标着“零脂肪”,却忽略了里面含的巧克力,结果人们的体重就无意识地增加了,这就是“光环效应”。
现在流行的网红奶茶也一样,茶虽然是健康的,但其中的热量和糖分却很高,不仅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道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出现光环效应。
就像,一个寻找特价商品的人买了很多便宜物品时,他会觉得自己省钱了,但实际上花了比预期多的钱,买了不需要的物品。
如果你只关注沙拉里的蔬菜很多,却忽略了沙拉酱的热量;你只少吃主食,却吃了过多零食时,你其实是被“光环效应”影响到了自己的意志力挑战。
这时候,想要减肥继续直至成功,就不能只看到坏东西好的一面,更不要用感觉良好来界定食物。
你可以找出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卡路里、热量、碳水化合物等。
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跳出“光环效应”的影响。
为了锻炼身体,你有没有买过很多器材和装备,使用率怎么样呢?
据说,90%的运动器材最终会在角落的灰尘中度过余生。
我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许不会体现在工作中,但在对时间的估算中会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总是以为明天比今天更有时间、更愿意去做某件事。
实验表明,很多人估计一周锻炼的次数总是高于实际情况,而再次预估时,他们依然会说出挺高的数字,甚至高于上次预估的数字。
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说:
人们是为理想世界作出预估,却在现实世界生活了两周。
这就尴尬了。
向明天赊账,指望明天来弥补今天的过错,十之八九是会失望的。
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如果今天都改变不了,明天更难以改变。
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比如每天跑步三公里,而不是今天跑五公里,后天只跑一公里;今天不想跑步时,不要说明天把今天的补回来,而是问问自己“是不是想承担不能减肥的后果”?
如果放纵是一种奖励,那是不是意味着锻炼、节食是对自己的惩罚?答案显然不是。
因此那个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那个想要身体健康、身材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我们不是被迫要去减肥,而是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更好地自控,实现减肥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