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 白熊效应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告别往往在体面与崩溃的边缘艰难挣扎。很多人觉得,一段感情的终结是宣告分手、离婚、断绝关系为终点的。但现实告诉我们——遗忘才是。一段感情,你越是想忘掉,那些回忆却越是如汹涌潮水般不断涌来。很多人在分手后试图压抑对过去的回忆,可结果却是,他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情绪泥沼。而那些真正成功走出伤痛的人,往往掌握了一个看似违背直觉的秘诀:允许自己 “想起”,才能最终 “放下”。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心理学效应——白熊效应。

什么是白熊效应

1987 年,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进行了一项广为人知的实验。他要求参与者 “不要想象白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人的脑海中反而全是白熊的模样。这种 “越压抑越反弹” 的心理现象,后来被正式命名为白熊效应。

在生活中,白熊效应的例子随处可见就像失眠的时候,你越是在心里告诉自己 “别乱想,赶紧睡觉”,思绪却越发纷乱,根本停不下来。分手后也是如此,你越警告自己 “别再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过往的画面却反而在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那些被我们贴上 “禁止” 标签的记忆,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利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次次刺痛我们尚未愈合的伤口。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你逼着自己忘记前任那灿烂的笑容时,记忆却偏偏定格在了初次相遇的咖啡馆;你删除了和前任的所有合照,可他风衣上独特的松木香却依然萦绕在你的记忆深处;你拉黑了对方的微信,可午夜梦回时,却依然能清晰地复述出你们最后一次对话的每一个标点符号。

人脑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监测系统,一套是操作系统。检测系统像一个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小卫士,时刻扫描着你的大脑,查看是否出现了那些 “违禁画面”。当你在心里默念 “别再想他” 的时候,大脑其实启动了双重系统,操作系统开始运作,它会调动你的意志力,试图强行镇压这些冒出来的记忆。但这种自我对抗,就好比给伤口贴绷带时反复按压,不仅不能让伤口愈合,反而会让记忆神经突触变得异常活跃。当人们强行遗忘某些记忆时,大脑中海马体的记忆编码强度反而会增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想忘记,记忆却越深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