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病之后,每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捋一捋自己过往的生活,想知道自己到底是遇上了什么样的人或事,也想告诉自己以后也要分点时间留给自己,照顾好自己。
其实回忆很简单,遇到我老公之前,我一直是个好学生,好好学习,学习之余好好看书,生活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烦心事,唯有理想和信念。
我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在遇到我老公之后悄悄地改变的吧。我老公是我的初恋,对于涉世不深的我来说就是全部,即使后来身边的人个个反对我嫁与他(他们都提醒我要多了解一下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亲,不要一意孤行),我也毅然决然地把自己嫁了出去。我的想法很简单,人生很难找到与你完全合拍的人,我们只是都在生活中慢慢磨合。而我只想有个人,这个人有时间陪你,能呵护你,慢慢变老足矣。其余的我们可以一起奋斗,一起努力,这样的生活不失为美好。另外,提醒的多了,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想法,想着与其胡思乱想,不如直接求证,得到的情况分析却是:他的父母亲并不好赌也并不好吃懒做,只是他们与自己的亲生父母闹的很不愉快,几十年没愉快过,他的父母亲勤勤恳恳,但是一旦有点积蓄,他的父母亲就会收到法院传票,家里的积蓄就被收刮一空,每年几次下来,家里根本就没有一点点的积累。
照理说我这个时候应该存疑应该理智,但是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版本,他的父母亲是弃婴弃儿般的存在,也就是说他的父母亲都来自于离异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分别再婚再组家庭,他的父母就成了多余的存在。他们本身能存活下来就非常的不容易,我竟然开始同情他的父母亲所受过的遭遇,想和他一起帮着他的父母亲重新出发,重新生活。
于是,故事就到了这里,他的父母亲说我们结婚是要买房子的,这个事情得到确认之后,我就没有任何顾虑了(他父母亲的住房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年还在的时候的住房要小的多),毕竟我老公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后,过年过节回老家都是和他父母亲挤在一个房间里,和他父亲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他父母肯定了我们结婚买房的事情后,我也不再纠结于他家里没房子的事儿了,毕竟他父母亲这样的出身,能让我们结婚有地方住就很不容易了,其他的大家一起艰苦一下,以后慢慢来。
结婚前的一段时间,他的父母突然决定老家的房子修理一下,搭一间房间。我以为他们是希望我们结婚后假期回老家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他们,这样总要有个睡觉的地方,所以当时特别的理解他们。即使他妈妈为了这事向我借钱,我也没有任何的怀疑。只是我也存了一份小心,借钱这事可大可小,但是也不能几千几百的借出去,那么五位数还是要有的。结合我和老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回他老家吃饭都是给钱的,一两百块钱一顿,我一直觉得他很孝顺,非常的帮衬他的父母亲。我也给过他父母亲四千块钱两顿饭的,这是另一个故事了),我认为借出去的钱一是不能驳了他父母亲的面子(在我看来跟儿子的未婚妻借钱多少挺失身份的,但是他们就是这样的出身,尽量想着钱留着买房子,也挺不容易的),二是假如这钱不还回来,也不至于太伤感情。我想着他们为我们买了房子,老家的房子就算我们自己花钱搭建了也无所谓,生活还是要看以后,大家志同道合,心往一处使,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所以即使后来,他的父母亲果然没提过还钱的事,我心里也挺自然的。
为了结婚,我们也挺拼的。毕竟他的父母亲要考虑买房子的事,所以结婚一切事宜都是我们自己搞定。我的婚戒衣服首饰都是自己给自己准备的,没错我老公要准备婚宴婚纱照等等,我就把女孩子结婚的那一套行头自己备好了。因为老家有地方睡了,所以买房子没那么迫切了,因为买了房子要装修要通风都是时间,他父母亲也不懂这些,还得等后面我们有时间了自己去看,而他们更希望先结婚。就这样我们结婚了,我还喜滋滋地,觉得婚姻这事挺平等的,我站在他的身旁,面对的是我们一起努力扛下的一切,这会使我们感情更凝固、更珍惜彼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婚后第二年我们就诞下了爱的结晶,没有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心里还有点儿高兴。不过生活总会为你准备一些些意外的。整个孕期,他的父母亲都没过来看望过我们一次,当然我们那时候租着房子,他们可能觉得不方便。他们不曾关心过什么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之类的琐事,只关心宝宝的性别。老公的母亲多次告诉我,老家农村的没有什么男女平等这个说法和观念,人啊都是重男轻女的,如果生了女儿,那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做人的。我以为她是原生家庭受的伤,害怕我们也会这样受伤才一次次的叮嘱我们。但是这个生娃毕竟不同于菜市场,我一次有意无意地问过老公,他对宝宝的性别有什么期望吗?他说男孩女孩们一样,都是我们的宝贝。我说你不担心老家人的看法吗?他说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人,不和他们一般见识,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于是,这事我还真的就不要放在心上了。
生娃前夕,他的父母亲的联络多了起来,主要是希望我们回老家生孩子,他们方便看看我们,如果我们不回去生,他们因为晕车、因为不熟悉道路、不熟悉环境……总之没离开过农村的他们要离开农村就真的会担心生活的各种不便。为了他们的面子和尊严,我们只好回老家生娃,毕竟之前我们已经选好了主任医生,并且定期产检,这下得赶紧重新找医院找医生,并且尽快跟医生聊一聊,看看他们产前还需要我们配合做哪些检查和准备。头疼,但更疼的在后面。老公的父母亲突然开始对我游说,让我在家里生孩子,不要去医院生。在我目瞪口呆之际,他们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主意有多好,并且以事例举证:在过去旧社会里,每个母亲都会生下一群孩子,每个母亲都是在自己家里生的,很安全。但是,你看现在大家都只生一个孩子了,还要去什么医院生,什么大出血啊、什么大人孩子有危险了啊、人命关天的事儿太多了,真正是一脚踏进了鬼门关……这话儿听多了,道理也讲多了,他们还是这么的固执己见,我好像突然醒悟过来似的,我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他们两个人身上了。之前产检的时候都是我老公在付出,但是我也准备了一张银行卡,把生娃以及生娃期间可能需要的吃住行用等费用(参考了几个生过娃的)都打在了卡上,作为专项专用。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我应该自己做主了,就算是为了自己的以及宝宝的安全,我也不能再让他们扰乱我的思绪了。毕竟我已经准备好了最重要的生娃资金了,其他的很简单,找个医生,完成产前的各项检查,备产。当然是在老家,看在老公的面子上,这点面子还是要留给他父母的,不能让这两个离异家庭出身的人再次受到非议,总要帮着他们重新好好生活吧。
终于宝宝出生了,一切都很好,我们心里也别提多高兴了。初为父母,懵懵懂懂,一边学习一边成长,一路走过来,宝宝在我们身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然凡事都有第一次,所以再仔细的准备工作也总归有个遗漏,我们忘了两件事:一是宝宝的尿不湿,我们都知道宝宝出生的时候医院会准备尿不湿的,但是后面就要自己准备换用的,于是宝宝爸爸匆匆忙忙的跑去超市采购,前期没做工作,到了超市先挑最贵的买起,后面才慢慢了解哪个牌子的对宝宝更友好。第二件事情怎么说呢,是老公爸妈提醒我们的,大概宝宝出生后的两三天,老公接了个电话,是他父亲打来的,主要是问问我们出院后吃饭吗?是的,很奇怪的问题,所以我老公也很迷惑的回答,当然是要吃饭的。(生而为人,难道不以食为生?)很快他父亲就为我们解惑了,他说回去吃饭的话先把钱给了。噢,原来如此,也怪我们自己疏忽了,这确实是我们在备产过程中遗漏的第二件也是最后一件事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不是出院后的事情吗?不过也没啥,他们着急也就是说我们以前做的实在是太好了,这一次他们怕我们事多忘了可能。
我以为事情就此应该也有个快乐的开始了,但是我还是太不了解这两个老人家了,我马上就要开始与他们的第一次相处啦,是的,是第一次噢,第一次真正的相处,以前吃个饭,结个婚都是一过就散的。原以为他们也拿到钱了,宝宝白天晚上的都是我自己照顾,他们在自己三餐之余多备点饭菜,加点量,够吃就行,毕竟我也没准备坐月子,我要体谅这两个老人的出身以及人生的不容易之处。但是,但是,我真的累着了。他们一天天的跟我说不能给宝宝喂奶,不可以给宝宝喝奶,为了这事三天一大吵小闹天天有,两个老人家轮番上阵,要么给宝宝喂奶就让我每天喝水别吃饭,要么就是坚持给宝宝喂奶就抱着宝宝滚回家去(我们毕业后一直另一个市工作)。我每天白天晚上的带娃已经很累了,还要每天给他们做科普宣讲,关键是这个科普宣讲压根就没有一丝半点的作用,我实在理解不了他们的认知,宝宝生下来不是母乳或者奶粉或者混合喂养还能怎么养?我也提出了我的不懂之处,老公的父亲也给了我答案:这么大点的娃儿,两口米饭一喂保证一天都不饿。言行之意希望我明白,我们这些新手妈妈哪有他们懂得多,还是要多听老人言,看看他们带娃多厉害,娃儿都饿不着。可是我们家宝宝生下来,肠胃还在慢慢发育的过程中,每天夜里睡着睡着都会因为肠道不畅通而哭闹,我要帮着宝宝顺通了(放个屁)宝宝才能继续入睡,医生也不同意宝宝生下来就给辅食喂养,也给他们科普过,而且我们宝宝这样生下来就辅食喂养很容易消化不良的,无论谁跟他们理这个理,他们都不理不睬,继续跟我闹。我也精疲力竭了,每天不足的睡眠,每天带娃和自己身体康复的辛劳,让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这个事情,只想着老人家可能爱宝宝的方式不对,但不能否定他们的初心,只是我还是照着原来的意愿坚持着母乳喂养,因为当了妈妈之后才会明白总想给予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呵护。
老家的习俗,生了宝宝满月后要带着宝宝去外公外婆家认认门。我忙完了满月酒(定厨师、定菜谱、定份额、定价位等),带着宝宝去了我爸妈那。刚开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仔细一想,是少了这两个老人家的闹腾(关心),只能说他们终于解放了,为啥呢,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天天混迹于棋牌室了,以前我听到一个说法,就是我们结婚后要是回老家别愁找不到两老,只要找棋牌室,一逮一个准。我原以为只是个玩笑罢了。
他们错过了我们结婚生子,我们却因自己的孝顺被他们指责。大学毕业后,我老公就各种给他父母亲补身子,尽管那时候他母亲才四十出头,但是因为两个老人家从小缺少家庭的照顾和关爱,总担心他们的身体不如他人,所以早早地就安排上了,什么鱼肝油、维生素、该片、人参、西洋参、国产的进口的凡是说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通通拿下。源源不断的保健品送到他们手上,我们总觉得保健品有时候是安慰剂,其实还是有点用的,只是需要长期服用,见效慢。就这样大概过了七八年,我们像往常一样,大包小包的回去看望他们,刚到家,饭还没吃上一口,老公的母亲大人开始数落我们的不是了,什么我们买的东西她都看不上,没有一件是打她心上来的,我们这不好那不好的,以后就别买东西了,她要钱,她就要钱……我有点迷糊,这那件礼盒不是千挑万选的(他们要面子,买东西自己吃的用的要我们挑礼盒装的买,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压力有多大,像西洋参这种尽量挑家庭装的买,东西一样的少了包装费,夹杂在其他的一堆礼盒里也没被说过),哪个口感不是从他们的喜好出发购买的,以前也从没出过错啊,这次怎么得罪她了,不是才回来吗?后来我才知道,因为上一次,老公的母亲大人跟我们提过,她体检的时候血压偏高,医生跟她说了她不能再拼命进补了,这么胖了血压还高,特别是人参类的滋补品不要吃了。她生气是因为她在一堆东西里又看到了西洋参,可是我还是不能理解,她不吃,老公的父亲还是可以吃的啊,为了弥补她不能吃这类保健品,我们特意多挑了几款她最爱的口感也是她喜欢的食物呢。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来,我怀孕的时候,这位母亲大人跟我说她当初是被这位父亲大人骗婚过来的往事,这难道不是嬉笑玩闹,而是事实?我不禁后背发凉。
我们还是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二年的年底,为了宝宝将来上学做准备,也为了给自己的爱情下最后一个赌注,不想将来因为没有尽全力而有所遗憾或后悔。我拿出来所有的积蓄,付了首付。我老公同意的,而且日后会一起生活还房贷,我觉得我自己好像做对了。之所以要买房,是因为随着宝宝的到来和成长,我们也在不断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的考验,这是为人父母需要考虑的事情。另一方面,老公的父母亲开销挺大的,我们婚后省吃俭用,老公除了带宝宝去菜市场就没带我们去过公园之类的场所,但是一年下来就是没有多余的积蓄。想想当初,我们孕期回老家看望两个老人家,除了常规吃的用的,他们连衣架、微波炉用的餐盒这类小物件都要我们买回去给他们用,美其名曰,乡下的那些物件他们挑来拣去就是没有满意的,还是我们买的他们用起来满意。所以买房的决定,是我想看看,我老公在孝顺之余是否心里还有这个小家,如果有,那么我们每年还能还个房贷,宝宝将来上学也能有个房产。也算是为尽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不想将来有所愧疚。让我意外的是,当初一意反对结婚的我的父母亲知道我们买房后,再三表示这个贷款利息太亏了,贷的款一分为二,我家出一半,剩下的一半让我老公父母出。当初他们嚷嚷着要买房的,现在房子不用他们买了,他们只要出一部分钱就行了。因为当时是就着我的积蓄买的房子,所以我们买的是小户型,不是大户型,本想着攒点钱买个大户型的,但是婚后一直攒不下钱,我们就直接先买了,想着以后发展好了,再换不迟。所以双方父母是可以帮忙承担剩下的这些费用的,而且说了,等我们后面可以慢慢还钱给他们,不用还银行那么高的利息。但是,我又一次被刷新了认知,老公家的父母亲竟然说我父母挑拨离间,指责我父母小气、自私,说我父母有钱为啥不帮我们把房子剩下的款都付清了,还要拉上他们一起。我不想激化矛盾,于是说服我父母不要管这事了,我们自己慢慢还贷,他们心疼我们多出的那些利息,明明可以省力一些或者这部分利息将来可以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为啥就要这么累这么辛苦,但是我不能告诉他们,我老公要这么坚持,我也只能尊重他陪着他一起,只让父母不要操心这些。而这次事件也让我想起一件事,婚前,我老公的母亲找到我的母亲,商量想把他儿子嫁到我家来,毫不怀疑,这事并没有如老公母亲的愿,一方面我家并不同意婚事,另一方面,我小姨担心我老公母亲狮子大开口的要钱,毕竟十赌九输,他们口碑很不好,我很少在老家生活所以并不了解,而且我当初想的是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其他的都不是事儿。老公的父母亲有再多的不是,也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正常家庭生活,他们不知道何为父母,何为家庭,甚至何为生活。但是我老公能靠自己上完大学(他父母只愿意他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进社会打工挣钱养家),说明他的父母资质还是可以的,只是少个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的人,而我意愿和我老公一起帮助他的父母重新好好生活。而这应该也会成为我们感情婚姻生活中的粘稠剂,让我们的未来越来越好。我还开玩笑说,我们是在为以后的子孙后代打基础,我们尽力做好第一代,努力创造物质基础,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不论其他,自己想想也会觉得不枉此生。
为了让人生过的丰满而有价值,我们一直在尽力奔跑,不敢停下丝毫。我们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在乡下搭建了房间,宴请亲朋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养育孩子,并且尽力为孩子的将来我们的晚年生活多做一份铺垫,这些年我在职场、全职妈妈、职场、全职妈妈间来回切换,不敢放松片刻,即使回归家庭也在为复出做着准备,回归职场也要做到最好的之一,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的一份表态:选择了那就尽力奔跑。
现实永远都会为我们的选择狠狠地扇一巴掌,与努力无关。我老公父母亲,缺席每一个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宝宝没喝过一瓶他们买的奶,没穿过一片他们买的尿不湿,没收到过一个生日蛋糕,我们的生活不需要他们接送宝宝,洗衣做饭,他们的生活比退休人员还要轻松自在。而我们一直忙碌一直忙碌,宝宝小时候我夜里哄睡了再起床忙工作,忙学习,忙考证……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我们都没舍得让他们操劳一丝一毫,只愿他们过的舒心,但愿他们从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学习有所深思:生活会为每一个愿意努力尽力的人而喝彩。然而,我们只能失望了。每一次看望他们,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不满,言语的指责与不满、行为的不满,让满身疲惫的我们惶惶不安。难道真的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吗?我们扛起来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理当受到谴责?他们从来都是生活的旁观者,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指责我们的种种不是?节假日我们也不放松,即使回了老家,也不忘亲子陪伴,陪着宝宝的几个小伙伴一起玩闹,于是我们得到的指责是:这么大的人了还和孩子一起玩,智商有问题还是脑子有病?我们带着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儿,然后这两个老人家就告诉我们串门儿的那个邻居家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好的我知道了,我们换个人家可以了吧?不是拦着我们不要去,就是又开始说这位邻居家的不是。我只是想着陪陪宝宝解闷儿,平时不在老家,大家都不是太熟,老家又没啥地儿玩,带宝宝串门打发时间而已,至于这个阻拦那个阻拦,弄的周围邻居就没个好人儿了,还说我们回去跟他们乡下人有什么能聊能说的,还怕我们被他们带坏了。总之,他们的邻居不是人品问题就是道德问题,好像我们串个门就立马近墨者黑了。慢慢地,慢慢地,我发现我也倦了,不仅懒的串门儿了,因为我不想串门完回去听他们的一通数落,数落他人的不是,数落我们自己的不是,慢慢地我也不喜欢回老家了,一回去就是慢慢的负能量,不想听电话,总会让你疲惫或者卯足劲奔跑的时候带来一丝丝泄气,人心都会累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发现原生家庭的痛是很难治愈的或者说是温暖的了的。我是怎么形容我们的生活的,就是我们背着个炸弹在人生路上奔跑,随时等待老公家的两个老人家点火爆炸,只希望爆炸前我们能无愧于父母亲这一称呼。
命运的安排总是出神入化,除了间歇的星星之火,最后的大爆炸还没等到,我倒是先倒下了。一向健康,不流鼻涕不咳嗽,不吃一粒感冒药的我病了,那一刻我是懵的。查询半天没有致病因素更没有高危因素,为啥是我病了?怎么那么突然?
当我们不学会主动摁下暂停键的话,生命会在某一个他认为合适的时机帮你摁下暂停键。治病的这段时间,我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哪怕一丝蛛丝马迹,因为病了就有病因或病根,一旦治疗结束,重启生活,那么就算是避免重蹈覆辙,我们也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组。所以我开始慢慢回忆,我生活自律,交际圈小,没有太多的无效社交来消耗自己有限的精力,每天督促自己学习成长一点点,很少摄入垃圾食品,绝不为仅仅满足口腹之欲而给自己的身体带来负担。我睡眠不好,结婚生子前我是那种天塌了我还在呼呼大睡的主,生宝宝后,因为母乳喂养,因为没做月子,因为老人家各种匪夷所思的烦心事,因为双职工,边带娃边工作边照顾家庭,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的睡眠一再压缩和打乱,以至于我没发现我从生下宝宝后就再没有好好的睡过一晚踏实觉,当然后来即使想睡也睡不踏实了,自己习以为常后就更没放心上。睡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发现我自己内心还是在乎的。在乎自己的每一次付出,在乎自己受到的委屈,在乎自己的付出不被珍惜和在意,慢慢地在乎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的值得。而这个时候应该是我内心深处最累的自问了吧。值得吗?不论是否值得,我们能做好吗?我们在做子女的时候扛起了老公父母亲的生活(做的很好);我们在做我们的时候扛起了自己的所有生活(做的还不错);我们在做父母的时候,正在努力扛下这一切,目前还行;将来我们做老公公老婆婆的时候,我们能做好吗?我开始怀疑,因为我们没有榜样没有目标,怎样才算好呢?再将来,我们做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们能做好吗?我也忐忑不安,我们没有榜样没有目标。无论是老公公老婆婆还是爷爷奶奶,我们都满身疲惫,害怕。害怕什么?怀孕的时候,老公的父母亲告诉我,当年他们怀孕的时候,家里的油盐酱醋甚至几个红薯都让老公父亲的继母偷拿光,半夜饿的睡不着了,他们就在家里哭啊跳啊,光喝水等天亮。我知道他们想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容易,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他们受过的伤害。但是随着宝宝的成长,我不由得害怕起来,我在想我们现在承担的这些责备、不满、辛劳、委屈会不会日积月累的沉淀下来,然后有一天在我们升级为老公公老婆婆、爷爷奶奶的时候也突然不合时宜地冒出些不合时宜的言行或者委屈?我总是要求自己做就做好,将来我会不会离好尚有距离?我选择忽视所有的疲惫,但是随着老公的忙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自问我的选择真的对吗?
生病后有过一些交流,老公说他只是害怕,因为下雨天,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他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他想用自己的努力,不让我们不让孩子再次体会他曾经的经历,他只是跑着跑着,跑丢了一些东西。(小时候晚上他睡觉的时候,父母亲都是在房间看电视,没人关心他是否能睡好,上课会不会打瞌睡,当然了如果没睡好,父母亲会责备他为啥不睡觉。这一点让我想起来,我们宝宝出生后出院回家,老公的母亲跟我说小宝宝睡眠容易被吵醒,太麻烦,所以拿个收音机放在宝宝枕头边,让它一直播放声音,这样宝宝就会习惯于在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入睡,大人就会省事很多,我当时愣住了,很久没说话,我心里想我的孩子我不怕累不怕辛苦,我想要给他最好的。长大一些后,老公因为想要继续学习,被父母亲大人刁难,在没衣服穿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艰苦求学,完成了高中、大学的课程。工作后,一直是个极孝顺的孩子,自己宁愿少吃顿饭,也要满足来自于父母亲的各种生活、保健等等需求,我陪着他一路走过来,也能理解他的不容易。我就是佩服他身上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
治疗到现在,老公的辛苦我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要陪我去医院,他要上班,他要辅导孩子,他要照顾这个家,他还要照顾我治疗中的各种副作用。是的,我有一些释怀,虽然还是觉得生活跟我们开了好大一个玩笑,这怎么看都不算是一个给予不停奔跑的人的一个鼓励。但是,换一种思维,我们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就在我觉得我们好像慢慢弄丢了彼此的时候,我们又慢慢找回了彼此,不再是年少无知的我们,懵懂天真的我们,而是经历生活打磨,哭过笑过,也要对明天轻轻说道:“hey,你好”的那个我们。
本以为只是只言片语,没想到不知不觉已积累数千字。我想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我正好捋一捋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道别,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不想让这种反刍式的情绪影响自己影响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说好的放下,说好的治疗结束后就是我涅槃重生之日,那么这就看成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仪式感吧。宝宝会在我情绪低落时轻轻地说:“妈妈,你还有我呢!”一句话胜却千言万语。是的,我把这一切看成是生命给予我们的一次馈赠,停留,只是为了更好地启航。
就这样吧,轻轻落下一个句号。只要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开始,我要昂首挺进自己新征程的起跑线。
ps
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尽可能的远离低能量的人和事,就是我们最好的救赎。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