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妈后,被动接触"教育"。这是个亘古不变的课题,尤其现在流派、学说太多太多。可最粗条的分两大派,把孩孑看成:
身体的人+精神的人。
现在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观点。最典型的"蒙氏教育",一整套的体系和操作方法,在"爱、自由、平等、规则"的理念下,提出了"精神胚胎""吸收性的心灵""o—6岁由感观接触→内化"等非常伟大的观点。蒙氏的玩教具更是伟大,我在接触时震振不已:如此的大智大慧在一百多年前早已成熟了。我最叹服的是【塞根板】,实在精妙、关键符合孩子心性、认知特点!向人类历史的跨时代的伟大人物致敬!
身体的人+精神的人+灵魂的人。
PET、无条件养育就是这类观点。认为人与生俱来"圆融俱足""人性本善""生命密码""毎个人都有与生俱的价
值和使命"。
是的,这些观点无法证实,正如物质证明不了精神,意识证明不了潜意识。属灵的东西有点玄,说白了就是自己都难觉察的"潜意识",如果你慢下来,用心带着觉察生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国学,也是现在一大热门。我看了《弟子规》《中庸》《论语》,说实在我接受的不足35%部分。我不否认它做为主流思想统领中国2000多年,也不否认至今也有绚丽的部分。文化也有为统治服务的成分!!仁、孝、礼、德、至、信,都是很高尚的品德,任何社会都需要。如果背离【人性】而去谈道德,就跟离开本质谈现象一样,会根基不稳的。
这是个开放并包的年代,虽鱼龙混杂,但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现觉得各流派导向一样的,不管有没有上升到理念高度,不管有没有单独设计个"专属名词",有形与无形都触碰到"灵"的层面。比喻,有的叫它"灵魂"、"潜意识"、"天人合一"对吗?
教育流派很多,关键词不多。"尊重、看见、接纳、陪伴、爱…",正应了句古话"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打开自己的心、自己的眼目,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观察→多反思,慢慢的沉淀下来自己的观点。
每个妈妈,从一线精英→家庭煮妇",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儿经。每个妈妈的选择是受自身局限的,受"自身成长、受教育、工作"等影响,就会选择契合自己的观点[偷笑][偷笑]
选择大于努力呀!! 宝妈们,我们才是站在源头的 !! 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是的,有精力折腾自己吧,别把目光聚焦孩子身上,自己成长好了,才能选择好的给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