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对一个人一会喜欢的不得了,一会又讨厌的不行呢?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一个眼神,就能博取你的欢心,但也可能让你暴跳如雷?你会不会总是忍不住发脾气,老是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呢?
但其实,引发这些坏情绪的元凶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改善情绪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这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顺,我们怎么样才能不被坏情绪牵着鼻子走,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他被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排名比弗洛伊德都高。
一、生活中的坏情绪有哪些?
1.过分烦躁。
比如,交稿时间迫在眉睫,老板一天催三遍把你搞得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工作也没法完成,觉也睡不踏实。当你过于烦躁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被事情或别人控制了。
2.过分生气
比如你最近工作特别忙,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后就想躺床上完全放空一下,但是另一半却抱怨你回家太晚,只做甩手掌柜,这时候你可能一下子就会火儿了,把工作中积攒的不良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到爱人身上,大吵一架,伤了身体也伤了感情。
3.过分抑郁
比如恋人跟你提出分手后,你整天以泪洗面,别人怎么劝也没用。或者在某次重大考试中失败了,从此你就一蹶不振。过分抑郁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看不开事儿,总是用过去的不愉快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4.过分内疚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新手妈妈容易产生过度的内疚感。孩子生病了,怪我没照顾好;孩子跌倒了,怪我没看护好;对孩子发火了,是我情绪控制得不好。从心理学上说,适度的内疚感是有好处的,它提醒我们要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二、了解你的情绪来源。
作者埃利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叫情绪ABC 法则。这是埃利斯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学成就。
A是指生活中让你不爽的人和事。A通常有两类:一是重大危机,如失业、意外事故、疾病等。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比如,孩子考试不及格,让你很烦躁;或者工作没完成,受到了批评,等等。简单地说,A就是情绪产生的导火索。
那么ABC法则中的B和C是什么意思呢?B是指你对A这个事件的看法。C就是你的情绪。它是A和B导致的结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让你不爽的事情A就像是一根火柴,这根火柴能不能点燃你的坏情绪C,就取决于你对A的看法B。如果B是汽油,那么坏情绪自然就变成熊熊烈火。如果B是一桶用来灭火的水,那么坏情绪就不会发作出来。
A代表不利事件,B代表思维方式,C代表不良情绪。所谓的ABC法则,就是说,导致不良情绪C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应对的“思维方式”B。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坏情绪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造成的。罪魁祸首就是你对不利事件的思维方式。
三、哪些错误思维会导致你的情绪被别人带着跑?
第一种是「恐怖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总喜欢把一件事想的特别严重。凡事都往坏处想,把任何事都想成坏事儿。这种思维方式的口头禅是“万一”,万一怎么样,我该怎么办。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去面试一个工作,你可能会想:“万一我回答不上问题怎么办呢?万一老板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你可能不知道,让你紧张的不是面试,而是你对面试的「恐怖化」的思维方式。
「恐怖化」的思维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仅把所有事情都看成坏事,还会找出很多证据去证明这
第二种是「应该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应该怎样怎样,我必须要怎样怎样……”,“你应该如何如何”,“他应该如何如何”。这种“必须”、“应该”的思维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
比如,我们常常这样暗示自己,“我应该拿第一”,“我应该被提拔”,当这种“应该”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讨厌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
但要知道,没有谁有义务完全按你的意愿来做事,这种“你应该”、“他应该”的思维方式除了搞得你沮丧、愤怒之外,不会带来任何有用的东西。
第三种是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就是对什么事都无所谓,认为一切都很合理。简单地说就是像“鸵鸟心态”一样规避现实,自欺欺人。比如有人考试的时候作弊,就安慰自己说,考卷太难了,其他人也在作弊啊。
合理化的思维会短时间让你心里比较好受,但回避和否认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回避的问题仍然存在,也会一再地浮现出来。
掌握了下面四个步骤,就能驱散坏情绪,真正做到主导自己的情绪。
第一个步骤是:及时发现自己正在冒头的坏情绪。
举个例子,你下班回来,看到家里乱成一团,你的坏情绪就上来了,想要摔东西大吵一架。所以这第一个步骤,就是分辨你的情绪是不是有些过火了。这个步骤非常关键。
当你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你感到很烦躁,但是仍然可以平和面对,你可以先自己打扫,并且友善地请家人帮忙。那这就是比较正常的情绪。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看到家里很乱,你开始极度烦躁,开始埋怨家人。那么你的情绪就有些过激过分了。
第二个步骤是:用ABC模型判断一下,你有没有产生恐怖化、应该化或者合理化的思维模式。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反思自己生气时的思维模式,这三个角度分别是,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以及当下关系的角度。
比如屋子乱七八糟,这让爱干净的你很不舒服。你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追问导致自己生气的思维模式。
第一个角度,是从你自己的好恶出发。
第二个角度,是考虑其他人。
第三个角度,是考虑眼前的情形。
会发现,你对收拾屋子这件事的想法B出现了恐怖化,应该化还有合理化的倾向。那么,意识到你产生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后,你该怎么做呢?这就说到了第三个步骤。
第三个步骤是: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想法来代替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的错误思维。比如,你可以这么想,收拾房间的确很费事,但是自己真的做不了吗?极度烦躁能让房间变整齐吗?不停的抱怨会让自己更容易得到帮助吗?逃避整理、任务积少成多,能让生活好起来吗?
第四个步骤,也是最后一步,淡定的心态。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要太执着,接受这个结果。
当坏情绪风暴降临时,牢记四个步骤,及时发现自己的坏情绪、用ABC模型来判断自己的思维有没有陷进了恐怖化、应该化或者合理化的错误怪圈,然后用更积极的正面想法赶走这些错误思维,培养自己的淡定心态,你就能一步步学会控制你的坏情绪。
第一步,当不良情绪来了,马上察觉。自己是不是反应过激了?为什么这么生气。
第二步,用ABC模型分辨下,想想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没有恐怖化、应该化或者合理化的倾向。
第三步,找到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代替错误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步,是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事情的结果,如果达不成就接受这个结果,不要太过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