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网红、文青、自由职业者这些词都out了,现在流行的是“斜杠青年”。
那什么叫“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一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
这本书提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
当然,“斜杠”不只是在国外流行,国内一线城市的“斜杠青年”正不断增加。姚夭就是典型的“斜杠”。“我的第一份职业是记者。”外向的姚夭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大学期间修的又是跨界的双专业——电影和经济,所以在工作中遇到“找上门”的机会就欣然接受了。
在朋友眼里,姚夭真的很忙,但却有着极强的执行力和看上去怎么都用不完的精力。
对于收入,虽然无法报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她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经常一个活可以赚到一份工作一年的钱。”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斜杠青年”的存在,我大学老师,好多都身兼数职,有自己开投资公司,有开补习班的,还有直接在企业做猎头的,在电视节目里做嘉宾的等等。之前有一个老师跟我说过,她是一个媒体人,是公众人物,但是她喜欢做大学老师,工资虽然没有做嘉宾高,但是老师能教育学生,可以给学生帮助,这会让她幸福。
除了我们接触的大学老师在身兼数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出原来的职业观,开始走副业。近几年,拼车软件盛行,很多人开始开专车,开顺风车,只是上下班的路上顺便带一个人,却能赚回一整天的油费,这何乐而不为?朋友圈还有一位朋友,因为长得很好看,声音也不错,就有公司让她去兼职网络主播,两个小时300-500左右,其实她的职业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这两样职业她都比较喜欢,而且收入两份让自己价值感爆棚。还有另外一些师范生的同学兼职做做淘宝、微商、代购等等。
可以发现,我们身边现在确实存在很多“斜杠青年”,他们可能是因为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好奇心,或者是要补贴家用。正因为现在的网络时代,“斜杠青年”成为一种趋势。
前新东方教师/作家/导演/编剧李尚龙曾这样评价“斜杠青年”:
第一,他们永远阳光、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流露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第二,他们热心,热情,无论生活中出现怎样的麻烦,好像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事,而且会被很快地化解掉;
第三,他们兴趣相当广泛、经历相当奇特,各行各业都有朋友,绝对是社交达人;
第四,他们有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而且这个时间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打乱。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不仅青年中有了“斜杠青年”,老一辈的父母亲开始有了“斜杠观念”。前几天我爸就建议我去考个公务员,然后在家里小区开个超市,平时可以让家人帮忙打理,下班了,周六周日可以自己打理,我室友的妈妈也是如此,室友在大学旁边和男朋友开了一家咖啡店,她告诉我她妈让她去找个企业做个轻松的文员,可以一边开店一边上班。现在父辈的观念也在革新,不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态了,我相信这种职业理念将会成为一个新趋势。
很多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之前“网红”经济盛行,所以大家都去网络上发发视频,吐吐槽,可是因此成功吸金1200万元的只有“papi酱”。现在一个“斜杠青年”时代,也是因人而异,有利也有弊。
多重职业和身份意味着多元生活,很多“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更加丰富有趣。但也存在“斜杠青年”不仅本职工作没做好,副业也没有做好,一天都处于疲劳状态。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一定的精力分配到多件事情上,恐怕很难将所有事情都做好。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能力不大心很大,什么都想尝试,最后容易贪多嚼不烂,啥也干不好,白白耽误了自己的职场前程,错过成为专业人士的机会。
总之,“斜杠”已经是一种时尚,我们需要搞清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知道什么因素在职业生涯中是最重要的,然后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合理的分配精力,做一个忙碌的“斜杠青年”。
PS:喜欢本篇文章的人希望能留下赞,非常感谢大家能支持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