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要写单位公号上的文章,开始学习新媒体文章的套路。重点关注我爱的”10万+专业户“们——咪蒙、新世相、黎贝卡。
之前觉得新媒体文章是抖机灵、玩文青。在简书上写了大半年,也一般都在自嗨,用以调节情绪所用。
不过,真正去研究那些“10万+专业户“后,才发现,真正写好并不简单。
好吧,如果你立志要做文字工作,那么各种形态的文章都得会写。你连现在网文都不会写,还好意思说自己要以此为生?
01 选题-关注那些永恒的热点
之前做记者的时候,有些东西特别想不通,就是一个热点来了,整个世界都在跟。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到一种动物——苍蝇。
现在分析我喜欢的那三个公号,很不幸地承认,热点是大家都会跟的。不过,这三个“10万+专业户”的热点更加永恒和静态。而不是仅仅依据一个热点事件。
这些点,每个人都有感知,容易引起共鸣。比如爱情婚姻、学校职场、穿衣打扮等等。
以新世相为例,每次内容运营都是有靶点的。比如最近做的让大伙儿谈第一份工作。还有最近它们造的“丧”还有“燃”什么的。
谁都会有第一份工作,无论是一路披荆斩棘,还是裸辞逃离,谁都有话说,谁都能从中获得点什么。
比如咪蒙最近的文章,《我的前半生》:你敢抢我老公,我就敢拱手相让!小三和正房的战争,谁不想点开看一看?尤其是如果以阅读量来看的话,大众的东西永远会受欢迎,而大众的东西永远不可能高大上。
所谓永恒的热点,就是你自己真实可感的东西。因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个原子,会和别人经历同样的困顿,这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泉。
02 结构-开门见山、故事、短句
以前写长文章的时候,被领导说,要注意节奏。那时候,不知道节奏为何物。现在,才发现,所谓节奏,就是在文章的物理结构上,你调度多种表现形式的能力。
对于网文而言,又有自己的特点。
开门见山。三家“10万+专业户”的文章,入题特别快,三言两语,告诉那些随手一点的亲们,我要说点啥。最近,我写了一篇软广,但是阅读量非常低。今天来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入题太慢。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常用手法,就是情景对话式进入。反观我自己,在简书中第二篇文章《轻与重 生活的常态》里,第一次尝试了这种方式。阅读量就比第一篇要好点点。
故事为上。在看咪蒙的文章结构的时候,发现她的文章基本都是一个故事,最后加一段结束语就好。这种模式现在很流行,有段时间我很丧,每天早上需要喜马拉雅的行动派给自己打鸡血。听久了就发现,都是这个套路。
短句短句。由于移动端的阅读特点,多分段、短句是法宝。有时候恨不得一句话一段。想起了我昨天那篇失败的文章,一段话刷了手机半屏,实在难看。
03 内容-没有你看不到 只有你想不到
看了些这三个“10万+专业户”的文章后,我愈发地感觉到,对于内容的丰富,书籍、电影、电视剧、歌曲.......只要你觉得可以,都可以成为你的素材库。
写议论文或者评论的时候,我们都没逃出三点:论点、论据和结论。之前看《明亮的对话》时,作者再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三者之间的可关联性,也就是不能乱了逻辑。
其实,即使是爆款文章,也不会跳出基本套路。只是,论点更接近热点,论据更接近生活,结论更迎合大众。
新世相的有一篇文章,是从《伤心太平洋》这首歌曲说开去的。而上面提到的咪蒙写的《我的前半生》那篇,基本就是“剧评”,有一部分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列举了电视剧中的好几个情节。
对了,新世相还有一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乡下人的悲歌》的书评。
我觉得,对于这些论据的使用,只要能够支持你的观点,你就可以拿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穿插使用。道理和事实穿插、不同论据间也穿插。
有人说,可是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啊?这时候,“开卷有益”就起了作用了,没必要看完,有时候也没必要深刻,只要能引起自己某方面的思考就可以。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作家笔记》为何受人推崇,因为,在毛姆的世界里,任何生活中的细碎,只要打动了他,都被记录。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用到了作品中,成为经典。
然而,对于这些素材的调度,如何运用自如?这只能交给时间和练习,如果非要有捷径。我只能想到,有想法时,记下它吧!
结束语: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你自己这么烂,还好意思写各种攻略经验帖。
我在想,不好意思,我就是那个很烂的人啊 !
不过我会步步学习,然后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分享出来,不管怎样,能让一个人别走我的弯路就好。
即使没人看,也算是自己的学习小总结。这个月的目标,是好好琢磨下,人家的“10万+”都是怎么来的,当然,我只能观察到文案。
期待,以后能写得更深刻细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