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跟我说,晚饭后,我们去博雅,好吗?
没有一丝的犹豫,直接答应了。博雅,一直是我们固定的休闲场所。对于我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书店那么简单,尽管有京东、当当、淘宝,也有两台kindle,但是,对于纸书的热爱,对于那个纸墨飘香的去处,有种百看不厌、百去不烦的热衷。身未至,心已向往之。其实,就在一个月前的舒展,才购买了一大堆书,如饥似渴的看完,然后一个星期前,又去了图书馆,将一堆借阅的图书归还,五花八门,涉猎颇广,总是在书展中,图书馆里面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书,捧起读来,津津有味。碰到好书,立即拿下,日积月累,书,已经在家中层层叠叠了。一段时间,被ld禁止去购书了。确实也是,偌大的书房,主人房里的书架、女儿的房间,都放满了书。自己倒是享受这种坐拥书城的感受。但是,有时候也困惑,同时在床头的几本书,总是堆叠的高,似乎读不完,还不如只是放一本,读完再来下一本。
读书,似乎总是在读几类的书籍,一个是管理,一个营销,一个是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一个是人物传记,一个是历史书,近期,还多了一些心理学的,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当然,因为经常跑步,也看看一些关于跑步的书。发现,读书最好的三种办法就是随手画,读到有启发的地方,立即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从input直接到了output状态,有了自己的思考,读书才更有效率。第二,就是将其整理成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将作者的内容清晰而概要的变成一张图,也算是将书读薄了。第三种方法,则是写读后感,最为有效的,还是将感想写在书上,最后,将一些好的内容,通过每篇等工具,变成互联网化可以直接分享的内容,这样,读书就不单只抱着书籍,或者要去反复查找原著,而是在手机上,拍照了关键的点。直接找到精华,反复研读了。当然,还有一种很爽的读书方法,就是听书,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去听一些书籍,不但可以解决走路时候的无聊,还能用听觉器官去回味曾经的书籍,多了另外一层收获,尤其是近期在反复听吴晓波的历代经济之得失,感受尤其深刻。
移动互联网下,阅读,已经从单纯的看书,变成了多媒体方式了。首先是电子阅读,其次是听书。电子的阅读,读完了大秦帝国,曾国藩,那个时候,用的是windows ce的系统,用的是多普达的设备,年代久远,网上搜了一大堆这样的电子阅读书籍。后来鸟枪换炮,换成kindle,在国庆节期间,在华师的校园里面,将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当这些书在书店出现,哇,才发现,那么的大部头。那些名篇,哪些激荡人心的场景依然深深的印刻在脑海。
听书更是近期的最爱,讲座,很喜欢听马云的演讲,思辨的能力很强,中文听得多了,近期也听到了他的英文演讲,想想,世界上,有几个人能用中文有用英文演讲?着实佩服。
由于是随笔,只是春秋笔法的展示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演变,谈不上修辞,谈不上逻辑,仅仅是将爱好搬上了简书的空间。为什么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监督自己,每天写3000字的日记,跑6公里的路程,每周读一本书的进度。自律,其实很容易,原来你是独立的存在,但是现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可以将阅读的思考写进来。另外,还有一个隐含的目的,就是逐渐将文字从干巴巴的记叙,逐渐要加入一些可读性的东西,确实,受到了咪蒙,雾满拦江、秦朔、罗振宇、吴晓波、粥左罗等文字人的震撼,多少有些羡慕他们,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一样的人。也就说,不能老是input,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output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