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师多次提到了这部作品所以有心拜读一下,真正读完的备受震撼。不是一种客套的话,尽管玛格丽特没有取代郝思嘉和伊丽莎白在我心中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是她依旧成为了我心中第三的女主角。
经典文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多少年后读也会倍感震撼,那种纯粹之后的文学百般模仿才仅能学到皮毛。
茶花女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简单的女人,不简单的一生。
她是妓女,看似好像应该遭受万人唾弃的角色,却偏偏赢得了我的尊重与敬佩。有些人看似高贵,灵魂安葬不堪,有些人看似卑贱实则拥有着无比高贵的灵魂。记得后记里提到:《茶花女》初次上映的时候,因为当地的官方认为妓女的故事不适合公开演出,强迫它停止上映,之后当然解禁了。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特殊职业依旧是保持着歧视状态的。这很让我难受,这种对于特殊职业的歧视占据了故事的主要部分。故事里故事外,不知道是两个世界还是一个,让人有些错乱。我在看完了大部分故事的时候,偶然和朋友聊到歧视的问题,她问我为什么难受?我说:是一种对于不公平的气愤与无可奈何吧。我很气愤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对玛格丽特有一些尊重,但另一方面我又可以理解那种歧视,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身处其中,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尊重。我如果是那个父亲我也会去为了孩子的前程劝说,我埋怨不了任何一个人,因为我的目光中也总是少不了歧视的。我是一个庸人,摆脱不了世俗套在我身上的枷锁。真正难受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不对,却无可奈何,我改变不了自己已经固化的观念,更改变不了整个社会。
这个故事情节放在百年之前,应该是无比新颖的,但是放在现在,大多数情节我已经见过太多次了:阿尔芒的报复和忏悔、父亲的劝说、朋友唯利是图无利可图的离开等等。可是,它还是可以打动我。只是打动我的不再是情节的生动而是感情的纯粹。
故事走到了结束,我一直在思考“为了爱情女人可以放弃到什么地步?”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尊严、奢华的生活、曾经有过的一切一切,只是为了和自己爱的人厮守。到达了一种没有了那个人以后,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决定放弃自己只求一死的状态。玛格丽特不是第一个这样的女人,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郝思嘉在失去了卫斯理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是不是女人都是这样的?把爱看的很重很重,重要到没有了之后就会丧失整个世界。我没有相关的经历,大概未来也很难有,所以只是颇有感触,但是终究是没有感同身受的委屈悲哀。
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我始终很纠结,不知道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我评判不出来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无奈,大家都不是坏人,却又都做了不那么正确的选择。长大后的世界,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在告诉我,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们又告诉我:爱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那么多的事情,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纠葛:国家社会对于妓女的歧视,玛格丽特迫于世道被迫成为妓女的无奈,家庭的牵连,个人的尊严和他人的目光……
我们为什么要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呢?人生这么短,匆匆数十年而已,我们不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去爱吗?就像玛格丽特临死前想的:如果我知道只要耽误你短短一年的光阴,我是不会放你离开的。
哪有那么多知道,因为意外的存在,我们要把余生的每一天都要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爱情是让《茶花女》经典了这么多年的核心,而在这种爱情中最感动我的是玛格丽特的善良,哪怕面对阿尔芒父亲的请求离开、诸多社会的目光人情的要挟,甚至拿另一个女人的人生来逼玛格丽特做出放弃爱情的选择,她却还是感谢他的。她感恩于他的慈悲善良,她并没有觉得他有多残忍。的最后,她选择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当一个人开始相信命运该是对人生多么绝望的时候。
打动我的还有她的自尊和坦诚,纵然身为妓女,她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考虑。她还有爱的选择,并不是人尽可夫,妓女只是生存压迫被逼无奈的选择。而且她爱就是爱了,想要和阿尔芒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去争取,不想要做别人的情妇的时候也是明明白白的说清楚。
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感受过什么人间的真挚的关怀。凭什么要求她为了这个社会做贡献呢?她可以为了国家做贡献,那是爱国。可是面对一个没有给过她什么好脸色的社会、他人。她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社会的等级分化,似乎社会认定了她这个身份就是不能拥有感情,她本可以抗争到底打破社会的偏见,却还是为了爱妥协认输。这样的社会是悲哀的,是不健康的,很不幸,我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摆脱偏见,看见那些伟大的人格散发的光芒,那么这个社会会有更好的未来吧,那么玛格丽特这样的女人不会再出现了吧,那么这样的爱情不会再以悲剧收场了吧。
我由衷的期待并且为之不屑努力,为国家的崛起而读书是身为青年的我终此一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