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李司丞头上雅致的芙蓉冠子午簪,贵族品茶用的秘色瓷,还有恢弘的长安城景,飞檐走壁的大场面.....等等画面剧情先按下不表,单说剧里超级接地气的长安美食,简直是把大唐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搬到了屏幕上!胡饼,水盆羊肉,火晶柿子,手抓羊肉,面片汤,油锤……据外卖的不完全统计,自《长安十二时辰》上线以来,在张小敬的安利下,西安水盆羊肉的外卖订单,环比增长133%,上海以62%的环比增速位居第二。与其说这是个故事片,不如说是个美食片。
▲可恶,我明明是准备过一把刺激的大唐反恐瘾,怎么关注点全到吃上去了!
子时,大唐人精致的一天从清新口气开始,清新口气你我更亲近,哪怕粗犷武将如崔器也个个是精致的宝藏男孩,没事就含着“口檀”以求吐气如兰。按《新唐书》记载,官场上让上司闻到自己原本的口气是极大的失礼,大到影响仕途的级别。
大唐口香糖哪家强?在专门记载各种香料的玉格篇里,给出了标准答案:鸡舌香。至于《长安十二时辰》安排张小敬嚼薄荷叶,倒也是靠谱。
大唐盛世下的唐朝人相比于吃素,明显对于吃肉的热情要高的多。不同于现在的猪肉为主,唐代于过于发达的西域贸易,羊肉是唐朝肉类C位。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为盛放肉汤的碗大,而是因为以前卖这种羊肉汤的店铺,多用大水盆做盛汤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吃水盆羊肉要配上刚出炉的“月牙饼”。
不仅刚从牢狱出来就心心念念要吃,“阎王不使饿肚子鬼”一盆不够再来一盆,而且特别叮嘱要加两份羊肉,就连张小敬昔日战友闻无忌报平安,说的也是“吃得饱睡得香,朝食先来两盆水盆羊肉。”
▲就连弹幕里都疯狂刷着“就给人吃一口吧”哈哈哈!
贾平凹在《柿子糊塌》里描述火晶柿子:“火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吃一想二,饱一人思全家。”更是《长安十二时辰》甜品榜里的NO.1
最大特点就是甜、软!有多甜?店家给张小敬端上来的时候,直接说了句“一窝蜜”,意思是吃它就跟吃一窝蜂蜜一样。
有多软?你看张小敬拿根麦秆、轻轻一下就能戳破它,嘬柿子跟吸果汁一样毫不费劲。它个儿不大,跟小只的西红柿差不多。皮薄如蝉翼,轻轻一撕就能剥掉。
是不是该来点主食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剧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超级高的icon——胡饼。《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的片头,就有一个卖胡饼的场景,小布一掀,露出金灿灿的胡饼,旁边的小孩看见后满脸的兴奋。
胡饼是波斯人发明的一种食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被改良成有馅和没馅两种。有馅的,与烧饼相近,馅料或荤或素,或咸或甜。
这样的羊肉馅饼,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消费的。民间多以胡桃为馅,饼面撒上芝麻。经过高温烘烤后,焦香诱人,松脆可口,保质期长,实为居家旅行饱腹神器。没馅儿的胡饼,今天有一个更加广泛的名字:馕。馕的吃法多样,一碗水盆羊肉,一口饼夹肉、一口鲜汤,老西安人最爱吃这口。
剧里提到的羊肉烹饪法子,更是让我忍不住吸了吸鼻子,仿佛隔着屏幕用力吸,也能闻到一丝香气。
唐朝的国民肉食就是羊肉,什么蒸羊头、炙羊肉、羊肉面条等等。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调味品,吃肉主要追求肉的鲜美本味。像手抓羊肉,一般挑选好的羊没有太大的腥膻味,煮得软烂,撒点盐就能吃得很香了。被调味品“惯坏了”嘴的现代人估计吃不太惯……
面片汤是为了让观众理解,其实这东西在唐朝叫“馎饦”,《北梦琐言》记载“王文公凝……食馎饦面,不过十八片”,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家常菜。
在剧里张小敬吃面片汤,催促说蒜怎么扒得那么慢,面片汤配蒜,也是长安一道日常主食了。当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汤饼情有独钟,著名的“烧尾宴”上,就有一道菜名叫生进鸭花汤饼,唐玄宗生日时皇后也给他做了一碗“长寿汤饼”。
这个裹着芝麻的油炸面食叫“油锤”,在唐代的原型是“油䭔(zhuī)”。
是唐宋时期上元节吃的一种小吃,古籍上介绍,油䭔用小麦粉做成,包有肉馅,芝麻油炸熟,口感扎实,脆中带点嚼劲,符合剧中“十分禁饿”的描述。圆滚滚的油锤,让北方人想到了家里做的麻团,让广州人想起了早餐吃的煎堆。
至此为止,《长安十二时辰》彻底变成了,“长安逛吃逛吃24小时”当你咽着口水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如就忘掉什么卡路里,什么体脂,什么代谢,不被约束,不要顾及,走出去好好吃一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