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为得到家长认可而必须达到某些条件的青少年,最终会变得不喜欢他们自己,相应地会导致其在进入青春期后创造一个“假我”,换句话说,装扮成一个家长会爱的人。
这种为赢得认可铤而走险的绝望做法通常伴随着抑郁和无助,会导致其与真正的自己失去联结。
在某种情况下,这些青少年甚至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他们曾经那么努力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
年幼时感觉自己只有在不辜负家长期望时才会得到爱的母亲,此时作为成人自我价值感颇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这些母亲依然会倾向于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相同的养育方式;
她们“不顾这种养育方式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继续对孩子施以有条件的爱。
(得到的)支持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会越低。
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相反,正如卡尔·罗杰斯指出的,感觉自己被家长、甚至老师无条件认可的孩子会倾向于对自己感觉更好。
有条件养育的两种面目:“爱的撤回”(大棒)和“正面强化”(胡萝卜)。
在回答“即使与妈妈产生激烈冲突,她仍然是爱我的”或“即使爸爸不赞成我,我也知道他仍然爱我”这样的问题时,青少年或年轻人会被要求在以下五个选项中做选择:“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反对”或“非常反对”。
那么,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来5年、10年或15年内会怎样回答这类问题呢?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回答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