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与《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它通过山水风物以寻找文化灵魂的人生真谛。余秋雨想找到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游览世界各地风景名胜之余,也用笔尖记录下了对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字里行间中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他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凭借着极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岭,用其独特的视角引领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深层文化进行深思,掀开了历史沉重的面纱,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在书中,他将各种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让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能够了解文化的深层含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强大来源于文化的传承,而历经千年的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外在是一个文化强国,内在方面却出现了礼仪的缺失。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许真的就应出去走走了。在旅途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废墟中,等着开拓者含着泪水,抹去陈旧书上的那份泥土。

  “花瓶被扇子敲开罅隙,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这一击仅仅是触及,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文化的深度我们无从考证,我们探寻文化,去发现它永远如秋水般阴郁遥远,一瞬间,悄然而至,又拂袖离开。

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究竟是谁,在支撑中国文化?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人追名逐利,带了一张张假面孔,看不清他们在想什么。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亦或是放下内心的欲望,就这样静静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为文化的传承而呐喊,责无旁贷,为中国文化找一个确切的目标。这就是余秋雨的初衷。

        是的,出去走走,还是有必要的。余秋雨踏上了旅程。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情感寄托;如果没有这一场灵魂的盛宴,我们根本无法洞悉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那些埋葬在废墟下的文物,默默等待着探寻者的到来,为他们吟诵史诗,挖掘深藏在内心那个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质朴的心。

  文化苦旅,倒不如说心灵盛宴。远行的灵魂,已不再回望。“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没有深刻传统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优秀的人。做一个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尝不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间如火箭一般飞快,暮然回首,又到了四月底,我四月的读书笔记还没写呢,自律做得太不好了,先做一下自我检讨! 从一月...
    明洁阅读 4,580评论 7 9
  • 暮色四合时,最好不过读一本文化苦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此又多了一声叹息。余秋雨先生以其宽宏的笔触,容纳了...
    陈陈默默阅读 4,580评论 0 1
  •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颇觉收获良多。 首先,灵性激溅的语言,令我沉醉。 白先勇先生曾这样称赞余的写作风格—...
    我的笔名叫乘凉阅读 7,464评论 2 9
  • 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早有耳闻。只因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缠绕着,一直没有打开它。最近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每天去读...
    做人如莲阅读 1,378评论 0 0
  • 自从我开始有了简书 ,我认识了许多简友,从大家的书画作品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每天早上起床先看看大家的新作,自己也尝...
    简单的爱720525阅读 3,25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