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实在不知道写什么。有时候,不知道写什么是无从下笔,脑袋里没货,有时候是东西太多,已经让人有水泄不通的感觉,呼吸困难,不愿意再动笔了。仿佛一动笔,就成了谁的同谋,有同流合污之嫌。
原本我打算写点有关灾荒的故事,可是准备不足,再加以前也写过,所以就作罢了。至于为何有这个想法,原因在于今天同事给我看了一篇文章,我看了标题,浮想联翩。文章里面说,根据解密的档案,建国后三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达千万计。看完该是喟然一叹。同事说,死了这么多人,抗战都没死那么多人。
当然,抗战到底死多少人,数据的真实性存疑。也许死亡人数只多不少。同样的道理,如今披露的数据,真实的死亡人数恐怕自然只多不少。如此说来,这种喟然长叹是有道理的。
刘震云的《温故1942》拍成了电影。在这个娱乐横行娱乐至上的时代,没人愿意接触沉重的历史现实。因为如今的现实把人压在巴掌大的空间中,醉生梦死,忙碌奔波,早己经绝了苦难这根脉了。所以放眼当下中国,少有济世的情怀,多了些功利的算计。
就像简书一样,被推上去的多是实用主义至上的东西,可见大家多么贫瘠,多么可怜。现如今,学习已经不是使命不使命的事情了,而且疲于奔命的所在。庄子说,以有涯而随无涯,殆矣。我想大多数人,已然殆矣。
说到喟然长叹,从文字上看,它代表一种情绪。因为我从来没有喟然过,长叹则有之,尤其在工作匆促之时,叹而长之,还真不少。然而到底无法喟然。原因在于我们生活的年代与过去不同。我们和历史总存着一层隔膜。这种隔膜让当权者有了足够的底气混淆视听,也让我们容易把事情大而化小。
因为隔膜与严酷现实的存在,我们无法喟然。即使面对一大串死亡数字,乃至一大串人名,譬如唐山大地震的纪念墙上的死者名单,我们感受到的可能是肃穆,却无法喟叹。在我看来,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喟叹。没有感同身受,就无法真正懂得那种经历的悲惨。
就像你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还有《温故1942》,看的时候,你不会因为灾难啜泣,只会伤心,会别扭。走出电影院不久,待到情绪转危为安,生活还是生活。虽然影像比文字更直观,但浸润的功用依然有限。
这和成年人有关,和生活经历有关。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但是,你可以无动于衷,甚至一边看死亡人数统计,一边看美剧,一边和朋友开下流的玩笑,甚至做下流的事。都无妨。现在是基本价值无法统一的时代,道德绑架也是扯淡。但是有一点要说清楚,那就是我们不能矢口否认,不能带着戏谑的口吻装作若无其事,或者嗤之以鼻。起码的尊重要有,不然真是无可救药。话说回来,无可救药的人本来就不再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