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申请“简书创作者”仍然没有通过,个人感觉,这样一味地为了应付日更,可能会盘出一些水文。毕竟精致的文章,是需要反复雕刻,仔细打扮的;是需要时间的。我根据要求和条件疏理了一下,应该是大雨过了三丘田,以后都没有机会通过的。
其实,爱上写作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的导火索。记得那年元旦节学校会餐,吃过中午饭以后,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打闹,玩躲猫猫。其中一个同学忽然扮着鬼脸,神秘兮兮的笑着说:“给你看一样东西”,说着就匆匆跑到他的座位上,遮遮掩掩从书桌里拿出一本书,恋恋不舍的递了过来。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作业本,因为大概也就二三十页的样子,16K,具体是原装还是盗版,那就不太清楚。但话说回来,在那个年头,应该说这位仁兄,算是很大度慷慨的,也是富足的,因为一个学期的书钱,也不过就是现在的人民币5元。乍一看就是“收藏品”,一尘不染,非常崭新,几乎就没被琢磨过,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是作为何物,更不知道他是哪里弄来的。而我们那个班,当时很流行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爱看的同学也多,完全是祖宗遗留下来的,有些几乎是破败不堪,风一吹就形神俱灭的那种,同样把它视为珍宝,把它当作是可口的棒棒糖。所以看见外表如此不伦不类,鹤立鸡群的书,就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接了过来。
虽然年代久远,但清清楚楚记得,是琼瑶著的诗集,那个时候根本不明白什么叫诗,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只觉得好玩,就像读“a,o,e”一样,走马观花地翻了一下,是啥意思?总是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朦胧的吸引力;一种朦胧的美;一种令你欲探究竟的冲动。从此以后,只要是有类似味道的书,或者是文章之类的,都喜欢多嚼几遍,并且开启了胡乱涂鸦的过道门,迎着喋喋不休的流水,把自我送向来日方长,不过也只是偶尔为之,凭兴趣罢了。
二十年之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积累了四五百首所谓的诗,虽说其中一半来的是手纸,总有一股洋洋得意,屁股翘得老高的自以为是。而有时也常叫人迷茫,是不是就这样像个大媳妇自我陶醉?还是可以出阁露面?如果亮相又该到哪去炫耀?恰好有一次在电脑上,接触到了“晋江文学城”这个平台,以为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就陆续发布了一些文章,数量较多的还是词,并且所使用的昵称,也就是现在“简书”上用的昵称。后来由于身患重病,缠缠绵绵两三年,差点魂飞魄散,阴阳两隔。但这不是主要的托辞,我竟然在“百度”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被人堂而皇之冒名顶替,用来作广告。一气之下,在“晋江”经营了五六年的这个帐号,也就被我注销,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从此搁浅。
直到两年之前,白日梦发作,旧情复燃,我又在微博上进行发布,其中包括两百多首词,而使用的昵称是“辉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觉阅读量非常可怜,从自己的出发点来看:要就是我弄来了一些垃圾;亦或是平台不对口;还有就是前景渺茫,所以又把它删除了!而内心一直是耿耿于怀,藕断丝连。
去年我首先是注册了“作家助手”这个平台,且上传了十多篇文章,但二十多天过去,仍然显示“在审核中”,因为一时急着“赶考”,故又转身来到今天这里。种种迹象表明,从我这些猴子掰包谷的情形来衡量,不能被成为“简书创作者”,该是在所难免,情有可言。不过,我觉得不应该气馁,晃动,而应该稳住钓鱼船,即便是日更清零,也要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