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板坝送教。
山路弯弯曲曲,终于,那个安安静静的村庄,安安静静的学校出现在眼前。
这次给四年级的孩子上团辅课。四年级有二十几个孩子,女孩时时露出羞涩的怯怯的笑容,而男孩大胆好奇,浑身上下散发着在田野奔跑的野劲。
虽然我也上四年级,但板坝的孩子显然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班的孩子不同,最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的是,活动开始需要全班拉手围成一个圈,可是班里的男孩和女孩不愿牵手!男孩女孩稍微靠近点就会有人起哄,特别有几个看起来在班里应该是“头儿”的男孩子,叫得特别厉害。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早期,对异性有了好奇同时又想掩饰,因此就有了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任课老师年纪较大,这种成长的萌动应该很少有机会得到成年人的引导。本来我的热身活动是“大风吹”,看到了这个状况,我决定选择“卖汤圆”。
“刚才卢老师听了三年级的一堂课,看到三年级的弟弟妹妹们玩一个游戏好开心哦,我们四年级同学们也来玩一玩好不好?”一上来,我就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果然,他们个个都很期待。
“这个活动叫卖汤圆,女孩子代表一块钱,男孩子代表五毛钱。老师先叫卖‘汤圆汤圆卖汤圆’,你们一起问‘多少钱一碗?’如果老师回答‘六块钱一碗’,你们赶紧组合起来,加起来正好够六块钱,找不到小组的,要罚表演哦!”孩子们很聪明,没等我说完,就先兴奋地到处拉人凑数。
我笑了笑,然后正式开始:“八块五!”不出所料,女孩子凑在一堆,男孩子凑在另一堆,怎么也凑不到数。在旁边老师的提醒下,有些孩子开始松动,男孩子女孩主动凑起来,只有那几个开始起哄最厉害的男孩“宁死不屈”,坚决不去有女生的小组,结果被剩下了,罚表演节目:朗诵《枫桥夜泊》。哈哈,被我整到了!
再重新做第二次时,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去拉伙伴凑数,在欢笑声中,男生女生之间的关系悄悄地松动了,自然而然地站在一起。
我于是开展下一个活动:“同舟共济”。
全班孩子分成五个小组。我在地上铺上一张报纸,说:“我们站着的地面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这张报纸则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小船,现在,每组所有成员都要同时站在船上,一个都不能少哦!”我还请当初那个叫得最响的男孩子当观察员,任务是监督各组完成任务情况,也可以适当给一些建议。他领到任务可来劲了,在场地上来回穿梭,不停地督促各小组成员抱紧站稳。
第一次,每一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次我提高难度,比哪一组的报纸面积最小。于是小组内各种能量涌动:有出主意的,有反对的,有积极尝试的,有生气想脱离组织的……最后,四个小组挑战成功,一个小组失败。
我抛出一个问题: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最想夸奖的成员是谁?
孩子们开始都很扭捏羞怯,只是用手指了指同伴,笑笑不说话。这是乡村小学孩子的特点,这在我预料之中。
我主动走到取得冠军的小组成员身旁,问:“你们取得了第一名,谁的贡献最大呀?”
“是他。”几个女孩都指着一个男孩说。
“为什么?”
“他让我们踩他的脚。”
我扶着男孩的肩问:“老师很好奇,几个女孩子把脚踩在你的脚背上,一定很痛吧,你怎么就同意这么做呢?”
他想了许久,羞怯地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我问其他几个女孩,她们竟然也说不知道。
我夸张地说:“哇,都不知道你为什么愿意让大家踩你的脚,看来今天你的脚白被踩了!”大家一阵哄笑。
这下,男孩子才小声地说:“我想赢!”
“是呀,有了你的付出,你们组终于取得了第一名。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有这样默默为大家负重的伙伴呢!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接下来其他小组的分享虽然还是像挤牙膏一样,但孩子已经慢慢愿意开口。
第三个活动是信任座。通过前面的活动,班级的凝聚力、信任度得到了增强,活动顺利完成。
送教活动结束了,板坝孩子的笑脸深深印在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