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位朋友,特别喜欢热衷于考证,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学生生涯规划师等等,但令人费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中,他仍然表现平平,建树不多。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以为多掌握一种技能就比别人本事大,机会多。”《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作者吴军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依然是简单的工匠式的这样的技能教育接受的再多,也不过是从一种工匠变成几种工匠。”
一、技能固然重要,但通识教育更重要!
技能可能让你走得快一些,通识教育塑造的素质决定你走得远不远。
做同一件事情,精英水准和普通执行层面水准的差距很大,要达到精英水准,就需要提高综合素质,而提高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受通识教育。这也正是不少人有名校情结的原因。名校除了学生群体素质高,教育资源多,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可以接受到更好的通识教育。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里凯教授,总是要求他指导的本科生多选人文类的课程。因为在他看来,从对创业者来说,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学习计算机技能,但是如果一开始通识教育的基础没打好,人在职业道路上就走不远。
他指出,高中教育非常强调分数,大学又严格划分专业,这显然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违背。那怎么办呢?只有在课堂以外,想办法补救了。
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知识。通识知识也叫博雅教育,是那些未必能直接用于谋生的技能。他以古希腊自由人于奴隶人为例,指出要想成为社会的精英,首先要在精神上成为精英,这样才能以精英的方式思考,以主人的态度做事,才能超出常人。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很多地方,而不仅仅是用来做某件具体的事情。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的思维方法和做事。
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套基础通识讲义包括十类核心学科,精选出每个人都应当了解的知识点,它们的来龙去脉,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对人类思维和认知起到过什么作用,以及对我们认知升级有什么作用。
“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为核心的大语文内容,比任何一门专业课更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美国人际关系学专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技术知识,85%靠口才艺术” 他认为通过演讲,可以扫除自己性格中的怯懦和不自信,增加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如今,小到人们的日常交往,大到各类面试,各类谈判,没有不用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所以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对他们终身有益。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说得好,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度,第一个“言之有物”便是对思维的要求,试想,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怎么可以说出有质量有深度的话语。
可见,自我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提质增速,“多读多写文自工”,读写结合,齐头并进。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与人的多元沟通和交流能力已成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军先生“理解他人,学会表达”为主题的这本讲义无疑像及时雨,值得被现实的烈日炙烤的焦虑的心灵接受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