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班级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量:
增强班级凝聚力、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人的发展。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的人发展,人的一生大约有四分之一多的时间在学校中渡过,而且是成长的关键期,我们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措施是否根植于这个终极目的呢?
可能有的人会对集体主义的教育颇有非议,认为过分强调集体就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在未成年的教育中。其实并非如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明确地写在我们的《教育法》中——
《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育中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呢?这好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想用一个小的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
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因为个体的健康发展才是集体发展的前提。
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
01 一个沉默学生的“惊人”之举
国庆节的朗诵比赛定期开展,我们班选定了《黄河颂》。谁来领诵呢?这毫无疑问,是小政和小蕾。
小政的经历非常有意思,初一语文课上积极展示出自己的朗诵才能,在初一选拔主持人时,自然被我选中。从那开始,几部重要活动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这件事情我经常给学生讲——有的同学可能感觉比小政同学朗诵还要好、主持也不错,但是你没有抓住平时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所以,一旦有机会就要主动展示自己,这样机会可能就更大!
小蕾同学一入学就展示出她的歌唱能力。
选这个两个人,理所当然,同时我也将任务交给他们两个。
就在我安排好的当天下午,小明找到我了,跟我说——
咱班的诗歌朗诵活动,我也想参加。
我一愣。没想到。
小明同学在同学们和我的印象中还是比较内向的,平时言语不多。初一的时候,学习上一度出现一些问题,成绩波动很大。初二开学后,我观察到,他回宿舍后收拾好自己的事情就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床上,很少说话。虽然初二了,但刚开学还是给人一种想家的感觉。
我愣神之后说:
好啊!真不错,挺积极的!
我找到小政说:
小明同学挺积极,也想参与,你安排一下,让小明参与一下活动的策划。
经过一天的策划、制作,几个孩子制作出了背景音乐,并把朗诵的步骤安排好。
下午大课间,全体同学合作展示了一下,小明在开始有几句朗诵,可能是因为前奏音乐比较短,小明同学的朗诵并不太尽如人意。不过,同学们还是练得兴趣盎然!
02 风波
练习完后,小豆跑过来跟我说:
老师,我认为,小明朗诵的不是很好,我觉得我比他更好,还有那个谁谁也不错。
我又一愣。
小豆说得有一定道理,小明的朗诵存在问题。原因可能是各方面的,刚才听了小明的朗诵之后,我感到也不是很满意。
我找到小明说:
刚才背景音乐有点短,你的朗诵有点紧张,你得再练练。或者这一部分改成齐诵也可考虑一下。
其实,我心里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不要换一个同学。
虽然没有毛遂自荐者,但是能找出比小明朗诵的好的同学应该没问题。
但是,如果换一个人,小明会怎样想呢?本来小明就不是很自信,如果自己被换掉,那对他的自信心来说不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吗?
我在思考——我们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拿个名次仅仅是个结果而已,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小明在这个活动中不正是发展了自己吗?——他首先突破了自己,敢于积极主动提出参与。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正是根植于此吗?——人的成长。
当然,对于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小豆,我也对他表示认可,向他说明了我的看法,在班里我也谈了我的观点——
小明同学敢于积极挑战自我,主动积极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机会是主动争取得来的。
后续
跟小明接下来的交流也挺有意思。
在我眼中相对内向些的小明竟然是一个演讲高手,而且获得了比较高的演讲级别。
小明为了能更好地参与这次活动,还特意联系了辅导自己演讲的老师,希望周六的时候去找老师指导一下。
我听完这些,想到——
一个想要主动突破自己、改变自我的孩子的内心会做出多么复杂的斗争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过程不就是在不断改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吗?
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会关注到孩子的这些细微的变化?
我们的由孩子组成的集体的改变,不正是因为孩子的改变而改变吗?
这是孩子自我改变的一次试探,我没有理由拒绝。
寒春里刚冒出的嫩芽,一阵寒流可能会将它扼杀,但我们给他一股暖风,它就可能成为参天大树。
教育其实就是这样,让我们再细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