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一岁零十个月,在这之前由父母陪伴在某早教机构上过一段早教课,每次快乐的去,快乐的上,快乐的回。直到前一个月老师正式通知:今后早教课父母不再陪伴,宝宝开始自己上独立课!并告知其他孩子一岁半就开始,也适应的很好。
第一次独立课前我们在家也给孩子做了一些心理建设,并告诉她爸爸妈妈在外面大厅等你,当时的她回答的非常好。第一次独立课课前倒也表现不错,从没拉火车排过队,但老师一说就乖乖的拉了其他上独立课小朋友一起进教室。但进去后我很快从录像里看到、听到了哭声。到后来的运动环节特别是她最爱的荡秋千跟着老师也不再哭了,课程结束更是看似平静的她又能拉着火车排队出来了。可是当我向她敞开怀抱并夸她真棒时,宝宝一头扑倒我怀里委屈的哇哇大哭。
第二次继续去上课,在家出发前明显感觉到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甚至有不愿意的表现,但她愿意提前去那自由的玩。没上独立课以前提前在那玩,只要说声上课了,她会马上过去上课。但上过一次独立课后,明显感觉到了她的抵触,即使勉强拉火车排队进去了,也要哭哭唧唧半节课,出来都是委屈的哇哇哭。面对这种情形老师说没有关系,再上几节课她就适应了。
自从上独立课后,宝宝的大便也变得不正常,便秘了,是不是跟上独立课情绪紧张有关,我不能完全肯定。但我深深的思考:三岁以下的孩子有必要培养适应独立性而失去足够安全感吗?虽然老师说一般孩子哭几节课后就会适应,我相信这是事实,但这跟一岁以内宝宝免疫哭声法同理。(一岁以内宝宝以往老人都会说哭了不要抱,哭几次她就习惯了,后面就不哭了,事实也是如此,但现代研究理念都知道这免疫哭声法不利于宝宝心理健康)我决定放弃让宝宝上独立课,回归原来的陪上。
在家虽然已经告诉她这节课开始还是陪你一起上,但到了那宝宝似乎不太相信,还有点紧张,不太愿意进去。等我真的陪她进去,真的是跟以前一样让她坐在我怀里开始,她的兴奋满满的写在脸上。整个一节课不光配合度高,荡秋千环节直接表现为双脚上下踢,嘴里大声喊:我太开心啦!我太开心啦!
接下来继续的陪上,观察孩子真的又找回了过去开开心心、踏踏实实上早教课的情形,我更加坚定放弃独立课,给足宝宝安全感最最重要。
说到安全感,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Har low猴子实验:一出生的猴子离开亲生母亲,给它两个妈妈,一个是带着奶瓶的冰冷的铁丝网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但没有奶瓶。虽然总说有奶便是娘,观察到小猴饿了会去铁丝网妈妈那奶瓶喝奶,但会很快回到温暖、柔暖的绒布妈妈怀里,即使绒布妈妈给它射钉或喷水柱,它也要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实验还给它们敲响锣惊吓,恐惧的小猴紧紧搂抱着绒布妈妈也会慢慢平静下来,即使这只是个温暖、柔和的绒布假妈妈也给了小猴精神上的安全感,减轻了它的紧张、焦虑。另一组小猴出生就孤独的呆在笼里,只保证供应食物给它成长,这组小猴长大后几乎无法融入猴群,更胆小、更恐惧与其他猴子和平共处,甚至雌猴自己当了母亲也无法照顾幼猴,可见幼年的安全感对一生的影响。
英国精神病学、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尔所著的《依恋三部曲》书里提到:早期生活中的不安状态可以看作是之后出现病理性状态的原型!再从小猴实验或者婴儿依恋实验观察来看从小被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能被用爱、用安全感填满心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能成长为更独立、更适应社会的人。所以我认为我家宝宝没必要让她这么小带着不安去锻炼独立性,去适应独立性,而是给足安全感,给足爱,心理健康成长最为重要,也夯实一生的健康、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