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你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手里赚到一个亿,你打算怎么处置这笔钱。与我而言,我会在花几千万左右北上广深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各购置几套房产;接着再花几百万买一辆让我垂涎已久的奔驰宝马保时捷之类的豪车;拿出一部分钱,购置一些手表西装等炫耀性奢侈品;取出几百万包养几个美女大学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生理需求;环游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去米兰看看大教堂和时装秀,跑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登高望远或在市区的街角咖啡厅闲坐一下午,像梁朝伟一样到伦敦的广场喂喂鸽子,去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潜水摸鱼;剩下的钱,拿出一部分买保险,其余的找一些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做投资保值。
当我做完这场黄粱美梦后,清醒过来,我突然意识到为何我挣不到钱。试想,男人为什么特别喜欢那些脸蛋漂亮,身材高挑,胸部高耸的美女?那是因为这样的女人很‘肥沃’,也就是说跟这些美女结合,能生出健康漂亮的下一代;同理女人为何对长相清秀帅气的小鲜肉或是成熟多金的大叔痴痴以求,那是因为跟这样的男人结合,能够养育更加健康的下一代,或是为孩子提供有力的成长环境。滋生吸引力的根源在于’肥沃‘性,也就是对方投资于你时,这笔投资要能产生更大的回报。回头看,为何我挣不到钱呢?很简单,钱到我手里,钱无法实现自我繁殖,我无法拿这些钱去创造更多的价值,钱到我这只会发生损耗而不是增长,所以我无法对钱产生吸引力,因为我很‘贫瘠’。
在经济社会,钱就像水一样,它的流动无处不在。一个人要想在经济社会立足,必须处理好人与钱的关系,如果不懂得如何跟钱相处,那就像一个人在海上漂流却不懂游泳,淹死是必然的。如同处男女朋友,你不懂得珍惜理解对方,对方便离你而去,同理,不理解和把握金钱的本质,你就只能越过越穷。
在当下的金钱社会里,我们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你我的财富其实正在被合法的稀释。金融界有句老话:“今天的一百块比明天的一百块更值钱。” ,钱越来越不耐花显而易见,我身边很多习以为常的小商品经常是一夜之间上涨好几倍。几年前我在家门口的小摊铺吃碗面才花三块钱,同样一碗面,现在居然卖到十几块。近几年,官方通货膨胀率是2%,实际肯定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不止,如果放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观察,单位购买力的变化尤为明显。
建国后,第二套人民币最小面值是1分,最大是10元。那时的1分能买不少东西,至少小时候我经常拿1分买过好吃的冰棍;到第四套时,最小面值是1角,最大是100,那时1角已经买不了什么东西了;第五套时,最大还是100元,1角,五毛全是硬币,现在有什么商品定价是1角或五毛的呢?甚至给我1角或五毛我都不想要,因为这些钢镚揣在兜里相当麻烦。我们从100块人民币的版本变迁来看看它购买力的变化吧,早期100块人民币,上面印着4个人,表明那时的一百块可够四个人花。
现在一百块,上面只有毛爷爷一个人,这也说明现在一百块,够一个人花就算不错了。
只要经济在发展,那么通胀就存在。按照今天的利率,把一万块存银行,一年可能有150块利息,但对比真实购买力,你可能已经亏了两三百。所以认清人与钱间关系的第一要点是意识到,钱正在离你而去。
人与钱的关系要意识到的第二点是: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无法实现财富增长,只会陷入工薪阶层陷阱。我记得毕业是找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000多,对于一个没挣过钱,只会伸手要钱的人而言,2000可是一笔大财富。当时房租一个月大概是五六百,一月生活开销七八百,也就是说当时一个月能存下五六百块钱,那时北京房价在3000左右,当时觉得月入过万是高薪阶层。若干年后,我的收入增长很快,当月薪达到2.5W时,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以前百来块钱的衬衫和运动鞋已经没法满足要求,买的一双鞋至少也要千把块,以前剪发随便找个发廊,10块钱就打发了,现在要求高了,理发总想找个总监,一次费用也要150到200,郁闷的是,当时房价已经涨到3W每平。总体算下来,净资产不但没有太大增长,而且相对于房价,我的净资产是迅猛下跌的。
工薪阶层陷阱就是,升职加薪无法有效增长净资产。因为升职加薪难以脱离依靠线性的增大投入来获取线性的收入增长,人的精力有限,能努力的程度有限,因此升职加薪的力度也有限,同时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增长出来的收入难以弥补增加的开销,因此要实现财富自由或资产有效增长,必须依靠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把这种死循环叫‘老鼠圈’---在一个笼子里的老鼠,无论多么努力的奔跑,它都只能待在原地。
以升值加薪来思考人与钱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落后的农民思维。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言,往地里撒多少种子,施多少肥,运气好的话,来年就会有等量的产出。倘若勤快点,多施肥,多浇水,秋天时就能多收获一些粮食。但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规模化生产的工业社会,再进入到如今信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社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首富王健林的一天》,它里面谈到了首富一天的日程安排:24小时,两个国家,三座城市,飞了6000公里,签了500亿合同,...早起健身,条件允许时请警车开道,只为节省时间。在飞机上研究项目,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再看看同样工作超过12小时的快递小哥的日程安排:24小时,12栋大楼,三个城区,敲开400扇大门,递送包裹价值50万,....早起健身(分拣包裹),电动车不要命的往前串只为省时间。中午和哥们共同研究送货路线。每天工作超12小时。
快递小哥工作时长与王健林一样,甚至更多,而且劳动强度肯定比王健林要大,但为何两者收入是天壤之别?关键就在于工作产出的效能不同,王健林每单位的努力,基于其所在的平台,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他的产出能够成百上千倍的放大,王健林的价值创造效应是指数级效果;而快递小哥每送一个包裹就只收一份钱,无论他怎么努力,一天时间就这么多,就算他不吃不喝时间全部用来工作,收益的增长肯定会停滞,更何况你单位产出的效益很低,而且没有杠杆效用加持呢。
人与钱的关系要意识到的第三点叫复利法则。人们在激励他人或自我激励时,总喜欢使用的一句鸡汤是:如果你每天能进步1%,那么你一年就能成长为原来的35倍。显然没有任何一个人都做到这这一点,但这句鸡汤中包含一个重要原理叫复利法则,平移到人与钱的关系上,能让金钱的积累上发生惊人的效应。复利法则本质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利滚利。
如果你在30岁时拿出一百万存起来,到六十岁退休再取,那么有三种选择。一是存银行,以银行违背人性的0.35%收益计算,60岁时是111万,算上三十年的通货膨胀,本质上相当于你亏损几十万。我父母这一代就冲着所谓‘银行安全’这一念想,把几十年的工资收入全放银行,同时每次买菜时总忍不住抱怨肉价又涨了。第二个选择是存余额宝,年化收益率3%,存到六十岁时可拿回243万。第三,学会理财,通过投资组合实现年化利率8%,一百万存30年后可拿回1000万左右。
所谓理财,实际上是让金钱为你服务,以便更快更好的达到财务目标。一谈到理财,各种五花八门的技巧便会铺天盖地的冲向你,理财的技巧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财背后关于人与金钱相互关系的深入思考。如果把初始资本当做种子,那么理财思维实际上是要把自己看做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金钱种子播撒到你这片土地后,他们能够开花结果,然后繁衍出更多的金钱。具备这种思维的人对‘钱’就很有吸引力,因为任何事物都会自发的流向能够使其更好的繁殖之地。
理财本质上也是以一种金钱思维去看待人生,当你站在一个人生投资者的角度审视生活时,很多感受和选择就会不一样。一个能赚钱的人,首先要学会对金钱产生敬畏,也就是要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以散漫的态度,吊儿郎当的把钱损耗在各种无意义的虚荣之上。拿我与我爸对比,我始终有一种迷惑挥之不去。工作后,我的工资收入肯定比同龄时的老爸收入要高得多,前段时间尽管月入两三万,收入不低,但刨去房租等日常开销后,一个月省下不到几千块,当回想一个月我到底有哪些开支时,我总会陷入一种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迷茫,感觉自己也没花什么钱啊,但不知为何月底钱就不剩多少了。
我爸早年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经过几次加薪,退休前月工资加上各种福利奖金有个4,5千到顶了,除去通胀,他的收入也就是我的几分之一而已。但就凭借这点钱,他却实现了让我叹为观止的物质效应。首先我依赖他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这四年的开销可不小,几年下来没几万块是不行的。其次他靠这点收入在村子里率先盖起了令他人羡慕的二层小洋楼,极大的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环境。早年也是靠这点工资,买下了七八十平的单位宿舍,我现在生活创业,还得依赖于老爸买的这套房子;最近又为我妹买房垫付了几十万首付,后来妹妹买车时,他居然还能轻松拿出好几万助其一臂之力。我月收入是老爸的好几倍,但日子却过得迷迷糊糊,到头来手上一无所有,而老爸是如何依靠这点钱实现让我根本就望尘莫及的物质效应,就这点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才明白为何父辈能依靠为数不多的金钱实现惊人的财富效应,而我收入虽有其数倍之多,最终所得却是足蓝打水一场空。8090后虽然月收入高,但最终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远不及父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金钱产生敬畏。我感觉金钱其实有生命,任何有生命之物,当得不到你的尊重和爱护时,它必离你而去。在很多8090后眼里,金钱只不过是实现其欲望的踏脚石,很多人内心里只把金钱当工具对待,而不是给予其平等的人格,不尊重,不珍惜,你自然不会细心的打理它,那么它不断的贬损是自然的结果。
父辈们由于经历过严重的饥荒,贫困,忍受过各种饥寒交迫的痛苦,所以他们对资源格外珍视。父辈一代人在开销上往往很抠门,能省一毛是一毛,攒下几毛钱后,就可以买个馒头,要知道在困难时期,一个馒头可是能救命的啊。因此父辈绝不会把钱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过来,80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此时中国开始进入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时期,这时期出生的人,没有体验过饥饿的感觉,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他们的生活中基本上是要啥给啥,因此在灵魂深处缺乏饥饿感,对钱自然就看得不是很重,于是很多钱就损耗在很多毫无必要之处。
8090后口袋容易被掏空,这跟我们的价值观和时代特点有关。虽说8090后工资收入不低,但这些收入都被那些捏住8090后个性软肋的狡猾商家给榨取干净了。8090后敢于大把花钱,然而这些钱购买的并不是真正的效用,购买的几乎是爱慕虚荣和占便宜的快感。当我们在网上购物时,买了一卷卫生纸,APP就会弹出其他一些商品相关信息,劝说你再多买点,凑够了钱数就可以包邮,很多人为了能包邮,买了很多根本就没用的东西。要不就时不时给你推送各种打了打折扣的商品,这些商品对你而言是没什么用的,但由于折扣大,刺激了你想占便宜的心理,在冲动下你点击下单,又花钱买了不少你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当然还有炫耀性消费,你花钱买了最新的IPhone, 运动手表,价格不菲的包包,衣服等等,买了后发个朋友圈,让大家羡慕一下,收获一堆赞然后就完事了,至于这些东西以后用不用得上,你也不会关心。就这样,这里掏一点那里掏一点,就算兜里有几个钱,但很快也就被掏空了。
父辈们由于对金钱心怀敬畏,因此会细心打理。为了让辛苦赚来的金钱能保值,他们总是绞尽心机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在我周围,我看到上一辈投资最多的是土地和房产,而他们恩泽下一辈的财富效应,恰恰就是对房产和土地的投资所带来。我很多同龄人日子过得滋润,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挣钱能力强,而是老爸老妈早年存钱买了一块地或一套房,结果现在拆迁时获得了巨额补偿。很多同龄人每个月也就挣那几千块死工资,但他们都能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房车等大宗商品,全是父辈给予的,以他们那点收入根本承担不起。
我父母那代人并没有太多的投资理财理念,就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对金钱有珍惜和敬畏,所以才会想尽办法让金钱发挥真正的效应,于是不断的寻求金钱的保存之道,他们选择投资土地房产,并非因为他们真有眼光看到房地产的发展趋势,而是出于朴素甚至是落后的农业思维,认为能产粮食的土地才是真正的财富,于是手中有货币后,出于安全感需要,都自发的把货币转换成土地,而后来又恰巧的赶上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由此歪打正着,通过原来为数不多的金钱获得了后期巨额的收益。
强调理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本金不多,理财收益不大。实质上,理财最大的作用不在那些花花哨哨的投资技巧,而在于培养你对金钱的价值观。毕竟价值观决定价值,价值观是意识深处的源代码,这些源代码会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你做出各种选择,错误的金钱观相当于源代码有问题,于是面临有关金钱的抉择时你会做出错误的选择,由此你自然就不可能挣到钱。通过理财,培养了正确的金钱观,你花钱时便会产生预算规划,你不仅仅考虑到现在钱能给你带来什么,你还会想未来三年,五年,钱能给你带来什么,这样你在花钱上就构建了更宽广的全局观,为了将来更有价值的目标,你会抑制当下的一时冲动,把钱当做实现未来梦想的种子培养起来,这样你对金钱而言,就变成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你身上,金钱能够生根,发芽,结果,钱生钱也就有了可能。
一把麦穗,你是把它煮熟,当下就吃了填饱肚子,还是把它当做种子,播撒到肥沃的土地里,期待未来长出成一望无垠的麦田。这一选择和价值判断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价值增长和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