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书城的历史记忆
文/徐双
去年 7 月 16 日,罗湖书城在走过整整 20 个年头之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市民。罗湖书城的
前身是深圳书城,也是全国首座以“城”命名的大型实体书店。深圳人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建
立了“书城模式”,此后,各地书店纷纷效仿。
罗湖书城也是许多深圳文化人阅读记忆的坐标。他们看着她从横空出世的惊艳,到不断创新、
走向成熟和多元。今年是罗湖书城走过的第 21 个年头。在罗湖书城创立 20 周年之际,这些
深圳书城诞生的见证者分享了他们对早期书城的追忆、发展现状的见解和对未来书城的美好
寄托。
(一)
胡 野 秋 1 9 9 2 年 来 到 深 圳 。 那 时 深 圳 仅 有 几 家 新 华 书 店 :“ 当 时 的 新 华 书 店 在 红 岭 路 的 比 较 破旧的店,里面卖的基本上是教科书。然后再(就是)东门老街的店,基本是这两家书店。我们的一个期待是:什么时候能够在深圳读到买到新书呢?”尽管新华书店增加网点、扩大营业面积,买书难依然是群众的呼声。许多人不得不从内陆城市成捆打包、邮寄书籍。深圳书城的出世大大改观了这一局面。
1995 年,第七届全国书市第一次在非省会城市——深圳举办。“以书城争书市,以书市促书城”成为当时志在必得的一个目标。为此,也为了市民等待了太久的阅读场所,书城的建设加班加点,创造出一个深圳速度的奇迹。胡野秋回忆说:“11 月 7 号开业,11 月 6 号的晚上11 点多,我到书城的门口,发现外面还是一片狼藉——还是工地。开业的那一天早上到了现场以后,发现现场已经完全打点好了。黄土地、一片脚手架和泥泞的地方,已经被绿草坪覆盖,焕然一新。”
96 年的深南大道上,位于金山大厦的罗湖书城,绝对是一道焦点。从那时起深圳人终于可以骄傲地拥有自己的书城,买到想要的书籍。罗湖书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 年光阴荏苒,中心书城、宝安书城依次建立,在模式创新和硬件上大有赶超罗湖书城之势。满载昔日荣光的罗湖书城开始思变,和这座以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城市一起,打算用更美好的姿态去迎接第二个春天。胡野秋对罗湖书城情之深,望之切:“我们对罗湖书城的期待有点像是一个和初恋情人的一
应聘文案策划作品
深圳·徐双18617035106
应聘文案策划作品
深圳·徐双18617035106
次邂逅。若干年后,可能一切温馨都在,但是我们同时对双方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
希望我们这个一段继续美好的缘分。”
(二)
深圳书城的出现,让整个城市的气氛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吸引了众多外地年轻人来这里追逐财富之梦。“商潮涌涌,深圳就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这样形容道。但是从深圳书
城(罗湖书城前身)开始,“新华书店作为一只文化力量展现在深圳人面前,展示出骄傲光
荣的一面。”深圳这座城市飘起了书香。
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地带”,人们仿佛在沙漠之中找到了精神的绿洲。而且,这
片绿洲的真谛还在不断扩大。人们终于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打量深圳。
作为书城的建设者之一,尹昌龙对书城的发展脉络如数家珍——从罗湖书城开始新华书店才
形成了发行集团乃至出版发行集团,事业发展的初具规模。这使得他们忽然意识到建设深圳
的文化软实力,是书城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
刚开始,罗湖书城走的是“大卖场”模式。书的种类之丰富、浩大,在深圳历史上前所未有,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读者买书难的问题。渐渐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到书店不仅仅
是购书,阅读和文化生活的体验成为新的诉求。书城从“1.0”到“4.0”的模式创新,意在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新的书城理念中,人们可以在书城逛上一天,看书、休闲、
亲子活动、看电影......通过这些文化生活,让创意激荡、让思想碰撞,给读者带来更高级的
愉悦。
面对电商时代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塑造网络无法替代的体验、营造“踏进实体书店不可
替代的愉悦感,”是实体书店胜出的王牌。
尹昌龙总经理期望书城在推广阅读的事业当中“发挥会主阵地的作用”、“引导、带动和促进”
阅读。“我们价值的载体和实现方式就是:‘读书以及一切为读书所做的服务都是高贵的’。
希望罗湖书城以前是、今后也更应该是,新一代移民——未来的深圳人生活的家园。”
一座实体书城是一座城市读书的物质基础;而一群为了全民阅读事业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的领路人,一群爱书并把让更多人享受阅读之乐放在心上的人,才是这个城市阅读氛围的活
水之源。
(三)
应聘文案策划作品
深圳·徐双18617035106
“深圳书城奠定了深圳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阅读传承,奠定了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奠定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全民阅读推广。”王京生在谈及深圳书城的历史意义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6 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有了当时全国第一个号称书城的书业卖点。书城的出现,被视为一件整个深圳的标志性事件。王京生认为,很多城市比深圳文化渊源深厚、体量更大,甚至当时阅读的固定人群和购书能力也更强,但是只有深圳人想到建一个书城,而且将书城看作全民的大事。为什么深圳书城的创立和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因为书城是“一个城市高度的文化自觉的表现”、“特别是市民的文化自觉和领导者的文化自觉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作为文化从政者的王京生目睹了书城的成长与推进:出版发行集团付出的心血和人力,既是企业化运作,又时刻把公益放在首位。
深圳书城从 1.0 版本的“综合性大卖场”、2.0 版本的“文化 Mall”、3.0 版本的“体验式书
城”到现在 4.0 版本的“创意书城”,已成功转型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市民可以
在书城阅读、学习、休闲、交流、接受创意的启发和思想的激荡......书城作为文化消费和精
神体验的复合式城市文化生活中心和文化综合体,成为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城市文明、引领
社会风尚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
市民的阅读传统,也从那个时候起和书城共生互荣。
许多人都会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中年轻人比例较大,更体现在市民善于学习、
怀揣梦想的精神状态。同时,深圳更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有“来了就是深圳人”式的温暖,
也有文化思想的激荡。
深圳已经推行文化立市十余年。她用书香抵抗浮躁,繁忙的城市在人们开始阅读的时候真正
沉淀下来。而耸立在深南中路上的罗湖书城,作为全民阅读的标志建筑,历经岁月洗礼而步
伐弥坚,用那一缕书香给予人们最长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