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就呈现了一场不容回避的“死”的场景,不仅仅给人惊悚,更给人震撼。
电影中莫三妹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颇含哲理的话:“这人啊,除了生死无大事。”也就是这句话,给影片奠定了基调。
小文外婆的死,医院里小女孩的死,小文外婆舞伴的“死”,莫三妹前女友老公的死,以及莫三妹父亲的死。从古至今,死这个字眼从来都是讳莫如深,但在本电影之中,却是随处可见,贯穿始终。
相对于莫三妹而言,除了自己父亲的死,他落泪了,走心了。其他人的死,在他看来,只是属于他殡葬服务的范畴而已。从他用为死人祭奠的纸钱点烟来看,就能看到他对别人的死,因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早已经司空见惯,内心自然也就没有随风四起的波澜。
电影中关于死的种种表述,就是想告诉我们:尽管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总要经历生死,但是当死亡真正降临的那一刻,有几人能够坦然面对和接受呢?即便是从事殡葬行业的莫三妹,不还是把内心对父亲离去的那份不舍,通过无声的啜泣,刻画得淋漓尽致吗?
如果电影仅仅是为了传达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影片是想通过死的话题,提示和警醒生着的人,更好地生活,教会人们与人和解,与事和解,与过去和解,乃至于最后和生活和解。
一开始,不懂就里的小文把外婆的离去归咎于莫三妹,便把心中的怒火全部撒向莫三妹,处处与他为敌。莫三妹也正是因为小文的少不更事和无理取闹,对小文咬牙切齿,甚至“恨之入骨”,喜欢一词,根本无从谈起。但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冤家”,不仅和解了,还成了不能分开的“父女”。
一开始,莫三妹和父亲的关系可谓水火不容,两人只要一见面,争吵便随之而来。一向对莫三妹看不上眼的父亲,看到越发不争气的莫三妹,从骂到打。父子关系,哪还有一点点该看到的温情。随着莫三妹对小文的上心,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逐渐理解,两人从敌对一点点走向和解。通过一瓶酒,两人冰释前嫌,父子情深,让观众也是看得清清楚楚。
关于从敌对到和解,影片绝不止这两处的浓墨重彩。莫三妹与前女友从敌对到和解;莫三妹与婚庆店夫妇从敌对到和解;小文与生母从敌对到和解。而莫三妹与生活的和解,虽然没有听到响鼓重锤,但影片以莫三妹用歪歪扭扭地笔迹做工作笔记,就已经说明莫三妹已经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份工作,从而完成了与生活的和解。
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角度独特的故事铺展,细腻情感的穿插更是必不可少。
小文追着莫三妹死缠烂打,就是为了找回根本不可能找回的外婆,那一句单调重复的台词,惹人泪目。
一个晚上,小文一遍一遍播放外婆在电话手表里的录音留言。外婆和小文虽然天人永隔,但在小文的记忆里,外婆依然音容宛在。那个慈祥的温暖的声音,让多少观众泪如雨下。
雨夜,当莫三妹抱着熟睡的小文亲手交给她的生母,一遍遍叮嘱小文的种种生活习惯。当把小文从熟睡中吵醒后,小文生母无奈之下,让出租车司机加速离开。隔着视线模糊的车窗玻璃,小文悲怆地拍打着,呼喊着……莫三妹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失去,是自己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穿着拖鞋,跟在出租车后面一路狂奔。这一刻,让多少人直接哭出声来。
与众不同的题材,贴近生活的故事,细腻穿插的情感,让《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很容易在观影者的心里引起情感的共鸣。那么,这部电影的成功,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