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孩子缺乏感恩意识,过份依赖父母,中国父母悲哀其二!
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希望,付出和牺牲太多。付出后希望有所收获,这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收获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护和理解,可能是孩子自身学业或事业成功后父母的自豪感,此外,还有期望年老后孩子对父母的关爱,这也是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最大后遗症。
然则,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过份宠溺,过份关注,从父母这里,孩子轻易得到所需要的一切,甚至大于所需,一方面,滋养了孩子唯我独大,少了一些分享意识、和为他人着想的品德,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给予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同时,也加强孩子不劳而获的感受。刚开始执行实行计划生育的一段时间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的一代人的特征:自我意识浓厚,相对自私,畏难精神比较明显。
独立前,孩子对于父母的安排,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接受,甚至只是承载了父母的期望,而孩子本身的需求和本身的意识,则被次之,一方面,实施效果不好,甚至对父母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另一方面,整个安排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从幼儿园直至大学毕业,每一个阶段,过多的压力,忽略了人生本来的真正乐趣,孩子并不见得开心。孩子缺乏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
孩子成长历程中,一味只是获取,未感受过传统的家族意识教育,成人后,工作上社会竞争压力大,同时,两个人要面对四个老年父母的照顾,意识和精力两方面都不足以对父母有足够的关注,至少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那种程度,这在父母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落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