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食叫——蒿子粑粑

01   缘起

突然想写一篇文来说说我最忠爱的——蒿子粑粑,没有之一。

三月到了,蒿子长出来了。早在半个月前,同事就说吃了蒿子粑粑了。说的心痒痒,早想吃了。但是这个吃之前的工作比较繁杂,所以一直到最近才吃上嘴。

之所以说麻烦,主要是蒿子的采摘非常耗时。因为这个时候嫩蒿才刚刚长出来,还没形成大片大片的,要花很多功夫去采摘。但是也因为嫩,才好吃的不得了。

先上蒿子的图。(这个蒿子到底是什么品种我不太知道,但是和屠呦呦那个“青蒿素”是一家的)

这是已经长大的蒿子。

三月,就是吃蒿子粑粑的季节。

02   风靡

上大学第一次把蒿子粑粑带到宿舍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原来是我们家的“特产”。因为除了六安(准确来说应该是霍山附近才有),其他地方的人都没有吃过。室友吃了一次后,年年到这个点就让我从家带过去,过了这么多年她对此还念念不忘。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它一定有市场,还想着我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去卖蒿子粑粑。果不其然,这两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报道,很多人意识到商机,我有同学就在淘宝上开了店。

蒿子粑粑也在这几年迅速扩展到大街小巷,从六安这个小地方走向了省城合肥。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在蒿子生长的时候才能吃的到,但是现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可以,只要提前采摘洗干净后放在冰箱冷藏就好了。


03   习俗

记得小时候,农历“三月三”是一定要吃蒿子粑粑的。但是一般那个时候蒿子都已经开始老了,吃起来并不如嫩蒿口味香。

之所以在这一天要吃“蒿子粑粑”是源自一个传说。

“三月三”是传说中的“鬼节”,这一天大小鬼都会出来索人魂魄。吃“蒿子粑粑”是为了把魂魄牢牢的黏住,不让小鬼摄走。不仅要吃蒿子粑粑,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鞋翻过来,鞋底朝上,这样的话就算魂魄要走,穿不了鞋也是走不了的。

现在一看就知道仅仅只是传说而已,但是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切切实实当真的。

之所以小时候那么相信,主要是我奶奶信。每到“三月三”的时候,奶奶都会做很多蒿子粑粑给我们吃,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把我们的鞋底朝上。

但是我爷爷从来不翻鞋,从来不!

所以每次一过“三月三”,我的心都是绷着的,真的好害怕第二天起来看不到爷爷了。甚至因为爷爷不翻鞋这件事哭,等第二天早上一睁眼看到爷爷好好的,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我却清清楚楚的记得这些,可见当年我被这件事影响多深。

但是现在没以前那么多讲究了,我已经很多年睡觉不翻鞋了,也不怕小鬼来索命。然而这么多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只要一吃蒿子粑粑就是完全停不下来——曾经一口气吃过八个,可是平时我只要吃一小碗饭就行的。

04   做法

说了那么多,还是先上点。


网上对做法有详细的解答,这里只简单用一张图来说一下。


有几点强调:

第一,蒿子一定要嫩。其实之所以是特产,我想应该就是这种蒿子很多地方没有,就算有的地方有,也不一定敢吃。因为这个味道并不是很好闻(所以要在石头上揉很久,把那个汁全部挤掉,才能散发出香味),还容易与另一种相类似的植物混淆。

第二,咸肉一定要有精有肥,最好肥的居多。因为炒出油才香。

第三,一定要吃刚出锅的,一定要农家的大锅。虽然网上有卖的,但是总体口味打折了很多,刚出锅那才香。现在很多油炸出来的不好吃,必须要炕出来,有黄灿灿的壳才香。(我要流口水了)

最后放上《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原来简书也可以放视频,第一次用)


舌尖上的中国-米专辑【安徽蒿子粑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几日,一位在老家小城做早点的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了几张蒿子粑图片,立即引来一波身居外地的同学流泪舔屏,平日寂静的...
    我是魔眼睛阅读 5,401评论 13 16
  • 又是一年春暖花香时,桃红柳绿,处处洋溢着春天的色彩,此时皖南乡村一片春意盎然,清新湿润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田野上一...
    七月明阅读 3,882评论 31 34
  • 主演:佐藤健 内野圣阳 刚开始看的时候 真的觉得有点看不下去 就不是那种一下子吸引人 剧情很跌宕起伏 外加是写过去...
    JoY_07阅读 3,017评论 0 2
  • 有一句成语叫不打不相识?这句话是出自根据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第37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战浪里白条,是说...
    2ce89d4b6d65阅读 3,273评论 0 15
  • 如有来生 我定做一棵柏树 长在你的坟旁 陪你 听那小鸟歌唱 看那小草的茁壮成长 就这样 无论酷暑严寒 不吵不闹, ...
    蓬蒿居士李阅读 6,857评论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