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走在路上,常常看见背着书包的孩提们,三三两两,奶声奶气的走着去学校。也在地铁上,看见有人只身一人,提着个大箱子,挥别父母,来到异地他乡,开始一个人的自由生长时光。
说来惭愧,我十八岁那年,心中也有星辰大海。当时也想自己收拾行囊,独自去上大学。但拗不过我爸,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跟在我爸后面,像一只温顺的猫一样来到大学校园。入学手续办的十分顺利,没多久就基本全部完成,我爸带着我在涉外走了一圈,走完后问了我一句“你认的路吧”。我是个十足的路痴,无论走到哪都觉得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长的一模一样,都似曾相识却不甚清晰,但那刻,为了让我爸心安,我还是重重的点了下头,大言不惭的说“没一点问题”。真相是我当时一脸懵圈,根本不知道自己置身于何处。
我爸走后,我眼里闪过几片泪花。终于知道,以后的路我得一个人走。我当时既有种得到自由的洒脱,又有种不知未来去往何方行归于何处的迷茫。直到后来,开始上课,我开始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够我去虚掷。我似乎得到空前的自由,以前没时间看的书没时间做的事,进入大学后都可以一件一件去完成。依稀记得,有段时间,我每天都泡在自己喜欢的旧纸堆里,看着各种各样的书,偶尔兴致一来,还在在旁边写着批注,有模有样的做着摘抄,十足像个认真听话的小学生。
现在想来,那段时间,有些特殊,步入大学后和以前的挚友各奔东西,一开始还有联系,后来再无音信。而我又是个慢热型的人,一向寡言少语,因此新朋友更是寥寥。而在那段时间,通过书本,我认识了形貌不同秉性各异的许多人物和各种情感以及别人的故事,也终于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一个,我的许多情感在若干年前别人早已经历过感受过体会过,而我也最终在别人走过的路上,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内心。
后来,陆续去过不少地方。我记得在拉萨的布达拉宫下面,我在转经塔旁,随着大波人流一遍又一遍的转时,脑际闪过的是以前看过的仓央嘉措的“那一日,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在柳州的柳侯祠旁,想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西宁,看到那一树一树盛开的木棉,想到舒婷《致橡树》里面的“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甚至于,在北京五棵松旁,偶然想起《活着之上》上描写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的一生不改本心的执着,感动的一塌糊涂。那些时候,常常有种旧友相逢的即视感。
大学毕业后,再也无缘继续端坐在凳子上,认认真真的听着老师谈论古今中外文人轶事,别话古今。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