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三年前,我认识了Z先生。他50岁上下的年纪,开着一辆10万块左右的车。他灰白的头发,个子不高,说话慢条斯理,穿着灰蓝系列的大众款式的衣服。是在人群里绝不出挑的那种类型。
在吃饭交流时,他告诉我,手上确实没有闲钱,都买房了,身上有好几百万的贷款。我很诧异,问:这么多贷款,银行批的下来?他说:“我爱人在银行工作,能够享受内部员工优惠贷款。我也不是一次性贷这么多,都是陆陆续续地买。用我、我孩子的名义分别贷。”那时银行审核并不是很严格,而且像他这样10年前就开始贷款买房的优质客户,银行自然非常喜欢。
他在10年前就决定从稳定的工作辞职,专职研究地产走势,并常年负债百万地投资未来。我无从知晓为何当年他如此笃信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日益走高,而且赌上了全部的身价性命。
这个决定让他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尝到了甜头,每天乐此不疲地去研究城市规划、新盘销售,我想如果他文笔再好一些,一定会从这些年的研究中归纳出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进程。
有一批专门低买高卖,挣房产差价的人,称为“房虫子”。他们专门找急需用钱的人,以低于市面价30%左右的价格买下,再卖出。与他们挣快钱不同,Z先生坚持价值投资,他用房子的租金补上一部分贷款的月供,然后坐等房价升值。平时他也会给房产公司做兼职销售,每当拿到一笔佣金,都会在朋友圈晒一晒。
去年九月份,小学教改新政落地,学区房划分有了一些变化。对于这样的消息,Z先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的朋友圈明显活跃起来,少则一天发3,4条,多则一天发10几条,基本都是围绕房产话题。尤其是他所购买的物业,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
有趣的是,在2016年上半年房价飞涨的时候,他鼓励大家要尽快买,不然就更买不起了;在2016年年底限购政策下来之后,房价平稳,成交量也萎靡不振,他的理论是房价不涨的时候,更是出手良机,因为更适合和房主讨价还价。
去年年底他入手了一套期房,这意味着在交房前房子无法出租,他要全权负担月供。于是他开始出手自己的物业,大概有4,5套一直在寻找买家。有3套是小产权房,我感觉可能并不好卖,挂卖了很久也没卖出去。其余两套都是三室、四室的大房子,租也不好租,卖也不好卖。毕竟五六百万的售价,对这个非一线城市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巨款。
今年3月底,史上最严限购政策出台,本市二手房成交量下降了69%,新房也下降了50%以上,就算有购房资格的人,现在也能货比三家,卖方市场一下变为了买方市场,我常关注的一个楼盘同一户型的售价在新政前后相差了20万,还在后面加上了(价格可议)。
狮子大开口的业主变得小心谨慎起来,貌似刚需用户的春天到来了。我的两个同事陆续在这期间都买了房子,他们并没有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全部是首套。可他们本来有公积金贷款资格,却被中介游说用按揭买了房。事实证明,公积金贷款越来越难,银行收紧银根,各种手续也变得繁冗复杂,贷款利率已经取消了优惠,哪怕是首套贷款。
Z先生炒房十几年,享受了房产发展的红利,紧衣缩食把自己培养成了地主,已经成功完成了阶级跨越。他仍旧坚信政府调控是暂时的,毕竟年初几次土地拍卖都卖出了天价,后面还不是购房者来买单,而周围的房价也将随之水涨船高,而其中就包括他的两处物业。
经过几番暴涨,开发商的债务成功转嫁给了老百姓,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消化。库存去的差不多了,国家开始调控,现在的房市就像股市,没人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如果把房地产比作一只股票,在疯长了这么多年以后,今天终于暂时停下来。都明白已经严重偏离了价值的股票风险最大,持仓者打算抛售,购入者却在观望。
房价不会一下子下跌,政府不允许,老百姓不答应,但他会随着泡沫经济的飘去,越来越回归到他原本的价值段位。基于供需和价值的等价交换才是商业的本质。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像Z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踏实完成眼前能做的事,比站在风口上的猪要稳定的多。何况房地产的大风已经停了,没人敢说啥时能再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