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Outcome-based)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原理就是根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来设计什么样的培养方案。它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
其实农民比教育家更早懂得这个道理,想收获玉米就别种稻子,想让它长得好就得围着它转,不断施肥除草和改进种植工艺。
借用这个词来阐述信息化建设再合适不过,同样也是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数据为中心、持续改进。
刚参加了一场信息化相关会议,聆听了若干专家和厂商的报告,除去吹牛和炫技的部分,好在还能剩下一些干货,总算有点收获,结合刚结束的本科评估工作,于是就多想了想…
成果导向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名词、产品、概念诞生,什么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感知、IT治理…以及各种英文大小写字母堆砌到一起实在唬人得很……“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想掏钱买买买!
如果接触过一点个人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该对GTD不陌生。这东西会给人一种幻觉,似乎按照GTD方法来管理自己时间,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当然绝大多数人几天后就坚持不下来了。
信息化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面临的问题太复杂,吸引注意力的地方太多,容易沉迷于酷炫的工具、牛逼的技术,最后舍本逐末,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没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看来,管理好个人时间和日程,实际上只需要用好手机里的ToDo List和Calendar,信息化工作最核心也不过是做好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
解决业务流程,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可靠的系统支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流程的科学再造。这种共识性的话题没什么好说的了…现有软件已经相对很成熟,花钱即可达成目标。
而信息化核心是数据这句话更是毫无新意。
以数据为中心
我们要数据,但我们不知道要什么数据!这是实际情况。每次信息化相关的会,都会说要打通数据,防止信息孤岛…没错,一点没错,但现实是:ETL工具成熟得不行不行的,而系统里的数据乱得不要不要的,就算打通任督二脉也没有用!
我们要打通什么数据?或者说我们要把什么数据汇总到一起?这问题从没有得到过回答,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太复杂,太技术。其实它并不难回答,本科教学评估、高基报表、年鉴、“双一流”建设指标、教师个人信息和履历、学生学籍和培养过程…所有这些需要向上级部门报告和展示的、每次都要向各部门各学院收集和统计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反复填报和交表的…这些都是学校的核心数据,也是学校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信息化最终应该实现所有报表一键生成,就像我以前某同事常说的“咔!一下都出来了!”
上面是某公司一个吹牛的照片,据说可以把全校的运行情况都展示在墙上。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以为校领导都是科幻迷?还是把掌舵学校发展当成了开飞机?
即便这样的效果很好,但上面大图里面具体显示什么内容、显示形式、数据来源,如何保证数据实时性、可靠性…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才是最难解决的。当然,这些问题公司解决不了,每个学校都不同,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赖于自己。
持续改进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能把各种各样的设备,各种形态的网络联系到一起,核心在于所有设备都遵循一些列标准,主要是RFC文件,这些文件规定了设备和网络之间如何通讯,如何交换信息。这些标准不是一次建立起来的,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总结
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最终就像乐高积木堆砌的大厦,每个业务系统都是其中一个积木,是数据标准让每个积木能够无缝连接在,用了别人的数据,也成为别的积木的根基。如果某个积木既不用别人数据,也不贡献自己数据,那就完全可以抛弃它。
到这总结一下,学校信息化建设当务之急是按照成果导向的方式,认真分析学校核心数据集,结合目标和现状,制定详细的数据标准,并强制各业务系统在限定时间内照此标准进行整改。
还用积木举例子,首先描绘出积木大厦是什么样子,然后把现有的系统当做积木来打磨,对整体无用的地方可以削掉(消减无用的功能),而空缺的地方必须在适当的积木块上补充或者新造一块(新增系统功能或者新建系统)。
这是一种分治的思路,因为现在还没有一家软件公司可以支撑整个学校的信息化,什么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方案…听听也就行了,千万别当真。切实可行就是业务部门自己做自己的,给他们充分的选择权,但必须按照学校的整体设计和数据规范来做,包括:功能覆盖面、部署和托管、认证方式以及数据交互标准等。
P.S.
以上信息化仅限于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关于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是另外的课题。
不过要是教师对教学不投入,连做PPT都不走心,那还说什么翻转课堂、电子白板…就算制备齐了也只能成为摆设。
P.P.S.
上面大部分是在听某公司吹牛皮时候,用手机客户端写的,不知效果怎么样,发出来再说。
最后两张PPT无意冒犯作者,实在是展示效果有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