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门就催,催急了就吵架?大脑专家告诉你,催和吵架的原因

相信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带孩子出门,妈妈给孩子穿衣服鞋子,准备出门要带的东西,水壶、纸巾、尿不湿、水果、奶瓶奶粉辅食盒等等。爸爸酷酷地站在门口,拿着车钥匙,一脸无奈的看着忙碌的妈妈,彷佛已经等待了千年之久。

万一再出现点临时状况,比如孩子拉粑粑了,孩子衣服脏了,妈妈还要继续给孩子收拾,爸爸开始不耐烦的催催催,妈妈也是满腹的委屈烦躁,碰上心情不好的时候,妈妈的小宇宙也会爆发,家庭大战就此开幕。

爸爸催,妈妈忙,孩子添乱最在行,出门之前总会有些状况发生,很是影响愉快的心情。看起来爸爸是最不善解人意的那个人,不帮忙还总催,但也不能完全怪爸爸,要怪,只能怪人类的大脑规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大脑规则——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大脑科学家约翰·梅迪娜认为,大脑规则是人类大脑如何工作的事实。每一条规则,都是根据行为心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科研成果得出的。这些规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照顾下一代。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约翰·梅迪娜指出,人类的“大脑规则”中,有一个规则是“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用这个规则来解释爸爸的行为是最恰当不过了。

约翰·梅迪娜的父亲,也和文章开头的爸爸们一样。

在约翰·梅迪娜小的时候,全家准备出游,约翰·梅迪娜的母亲给两个孩子收拾东西,父亲从帮忙,还会不耐烦的冲出房间,一屁股坐在驾驶座上,不停的轰油门表达心中的不满。

约翰·梅迪娜成年后,也曾和父亲一样,看着忙碌收拾物品的妻子,不耐烦的冲出房门,坐进车里,想要轰油门发泄内心的不满。

但当约翰·梅迪娜独自带两个孩子外出时,他才意识到,原来带孩子出门要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

爸爸们不知道出门的准备工作有多少,妈妈们很清楚。但爸爸们看不到妈妈的辛苦,只看到了妈妈的墨迹和磨蹭。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大脑的这一规则就导致了“感知不对称”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2 感知不对称——冲突的元凶

1972年,社会学家爱德华·琼斯和理查德·尼斯比特提出,“感知不对称是导致大多数冲突的元凶”。因为感知不对称,就导致两方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比如,应聘者去面试,结果迟到了。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上,应聘者和面试官就会出现“感知不对称”。

应聘者认为,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是外界环境的原因。面试官可不会这么想,他认为是应聘者不负责任,对面试不够重视,应聘者应该事先做好准备。

为什么两个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呢?人类的大脑只愿意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在解释某一事件的时候,会朝着对自己有利,让自己舒服的角度去解释。

别人成功了,那是他运气好,自己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优秀。同样的,别人失败了,是别人没本事,自己失败了,是环境不好。

这也就解释了,来参加应聘的人用交通堵塞来为自己开脱,面试官把迟到归到应聘者的个人行为身上。

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公平的,没有任何偏见,别人才是错的那一方。每个人都这样想,矛盾就很难消除。如果能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双方都能获取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感知,矛盾和冲突也就能消失于无形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怎样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呢?那就是“培养共情力”。

03 培养共情力,消除感知不对称

什么是共情力?共情力,就是理解他人。共情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共情是一种选择,一种理解他人的选择。

  • 共情应具备的三个能力

第一,情感识别能力

情感识别,就是要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这是共情的前提。

第二,移情能力

移情,就是观察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后,在头脑中想象对方所处的环境,然后思考自己可能做出的反应,也就是换位思考。

第三,划定界限

共情,是要理解他人,但真正的情绪永远发生在别人身上。划定好界限,理解他人就够了,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按照你的预期去反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具备了共情的三个能力,当你发现对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共情来达到有效的沟通,解决可能的冲突和问题。

  • 执行共情,两步就够

共情的步骤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得好。共情只需要两个步骤,描述你所观察到的情绪变化,推测情绪变化产生的原因。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约翰·梅迪娜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个15岁的女儿,他们约定好了孩子必须要在午夜前回家。但有一次女儿没有遵守约定,凌晨2点才回家。妈妈很生气,女儿看起来除了害怕,还有一些委屈。

这位妈妈本来要大发雷霆,但她忍住了,她想试试共情。于是,她平静的问女儿,“你是不是很怕我发火?”女儿点点头。妈妈继续说,“你看上去状态不好,好像被人欺负了。”

妈妈随即进行共情的第二步,猜测女儿不开心的原因。她接着说,“你和男朋友吵架吗?”女儿听到这里大哭起来,说,“他和我分手了,没人送我回家,我才这么晚回来”。女儿扑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虽然事情不是那么愉快,但母女间却没有因此产生隔阂,母女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如果这位妈妈没有选择共情,而是雷霆大怒,又害怕又委屈的女儿,可能会选择和妈妈对抗,或大吵大闹,或冷战,或者做出更过激的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共情能力的提升,不但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还能促进婚姻和谐,让夫妻彼此理解,关系和睦。

行为学家约翰·戈特曼,通过研究发现,共情指数是决定婚姻质量的自变量。用这一变量预测夫妻离婚的可能性,准确率接近90%。

如果妻子觉得丈夫能理解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同时丈夫愿意根据妻子的建设性意见改变自己的行为,婚姻就不会出问题。妻子得不到理解,婚姻才会出问题。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结论用在丈夫身上却不成立,丈夫的想法是否能被妻子理解与离婚率无关。

看完这篇文章,了解了大脑规则的爸爸们,不要再对妈妈催催催了。和妈妈一起收拾出门的东西,帮妈妈拎拎包,抱抱娃,减少些“感知不对称”。还有,如果你还不会共情,不懂得如何共情,那就赶紧补补课吧,毕竟,你们的共情能力,决定着婚姻的质量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