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集,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涉及艺术与人生等诸多方面,充满了对子女的爱与期望。该书以傅聪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样
1. 生活关怀与情感交流:
- 傅雷夫妇对傅聪的生活细节十分关心,如提醒他注意围巾、手插口袋等礼貌问题,以及饮食寒暖、合理安排时间等。
- 在傅聪离家期间,父母对他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如“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悲喜交集的眼泪”等描述,展现了深厚的亲情。
2. 艺术指导与人生教诲:
- 傅雷在音乐学习方面给予傅聪很多具体的建议,包括练琴方法、乐理学习、演奏风格等。例如,强调练琴不能徒恃感觉,要经过理性整理,将从外界学来的精华融入自己的性格;提醒傅聪注意演奏时的心态,避免紧张,追求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 在人生道理方面,傅雷教导傅聪要保持谦虚、坚强,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如“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同时,强调做人的重要性,认为“做一个名人也是有很大的危险的,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3. 文学艺术鉴赏与讨论:
- 傅雷与傅聪经常讨论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如对白居易诗歌、《人间词话》、莫扎特作品、肖邦作品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通过这些讨论,不仅提高了傅聪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思想交流。
- 对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和特点进行比较,如分析肖邦与浪漫派、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演奏家对肖邦作品的演绎等,拓宽了傅聪的艺术视野。
二、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1. 艺术境界的追求:
- 傅雷认为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艺术家要避免成为只注重技巧的“艺术工匠”。他鼓励傅聪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如“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 强调艺术表达要真诚,要有“爱”,如“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
2. 人生的矛盾与成长:
- 傅雷认识到人生充满矛盾,艺术家在矛盾中不断进步和演变。他告诉傅聪“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
- 鼓励傅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矛盾和挫折,认为“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 perfect 的一天,人生也没有 perfect 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地追求、苦练”。
三、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体现
1. 以身作则与严格要求:
- 傅雷在信中常常反思自己对傅聪的教育,承认自己过去有不当之处,但也强调自己的教育是出于对傅聪的爱和期望。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傅聪,如“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 对傅聪要求严格,在各个方面都给予细致的指导和批评,希望他不断进步。例如,在写信、做人、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2. 鼓励思考与自我表达:
- 傅雷鼓励傅聪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艺术感想和主张,通过写信来整理思想、锻炼写作能力和速度。他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傅聪的成长,同时也能为国内的音乐界和青年朋友们提供参考和启发。
- 在与傅聪讨论问题时,傅雷尊重傅聪的意见,鼓励他独立思考,即使意见不同也不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和探讨。
四、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1. 反映时代风貌:
- 《傅雷家书》的写作背景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书中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如傅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祖国建设成果,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和自豪。
-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艺界的一些问题和讨论,如对艺术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的批评,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的思考。
2. 家庭教育的典范:
- 该书展示了一种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共同成长。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 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感、理智等方面,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